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9月04日

神奇动物在海里:《海错图》传奇

左为香螺;中为蚕茧螺;右为“响螺化蟹”,实为寄居蟹与螺共生

龙虾,又名龙头虾

锯鲨

聂璜并未亲眼见过鳄鱼,因此他笔下的鳄鱼有些像巨蜥

南宋刘松年绘《海珍图》

左为蟹腹,右为蟹背,采用了博物学绘画的图示组合方式

□文/白曦 图据《海错图》

8月24日,日本政府单方面强行启动福岛核事故污染水排海,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质疑和反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海洋,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和热议,折射的是对于人与自然如何相处这一议题的日益重视。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深邃而美丽的大海里面生活着各种神奇的动物和植物。早在宋代,宫廷画师刘松年就用一幅《海珍图》卷画出了海底世界的如梦似幻。到了清代,四册《海错图》更是对大海里的生物进行过惟妙惟肖的全方面描绘。《海错图》之“错”,即错综复杂之“错”,意为海洋生物的种类繁多。那么,《海错图》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奇书呢?

描绘371种海物涵盖主要类群

《海错图》是一部关于海洋生物的博物学画谱,绘制于清康熙年间,共四册。清雍正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由太监苏培盛搜罗入皇宫书藏。抗战期间因躲避日机轰炸而离散,现第一、二、三册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第四册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海错图》共描绘了“海错”371种,几乎涵盖无脊椎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的大部分主要类群,涉及的海洋物种有鱼类、爬行类、鸟类、兽类、无脊椎动物,以及不少海滨植物,其中鱼类占有98幅,其内容翔实,绘制精细,具有极高的博物学与科学史价值。

《海错图》第一册,主要绘制海洋鱼类,计73种,包括鱼虎、河豚、飞鱼、带鱼、海蛇、鳄鱼、人鱼等。

第二册以鲨鱼为主,计79种,包括青头鲨、剑鲨、锯鲨、梅花鲨、潜龙鲨、黄昏鲨、犁头鲨、云头鲨、双髻鲨、方头鲨、白鲨、猫鲨、鼠鲨、虎鲨等,并涉及海豹、海驴、海獭、海马、海蚕、海蜈蚣、海蜘蛛等。

第三册描绘了海鹅、海鸡、海鹄、火鸠、金丝燕等海禽,以及燕窝、海市蜃楼、马蹄蛏、剑蛏、巨蚶、紫菜、吸毒石、海盐、珊瑚树、石珊瑚、三尾八足神龟等,共计86种。

第四册以螺类和贝类为主,螺有蚕茧螺、红螺、扁螺、巨螺、棕螺、白蛳、短蛳螺、铁蛳、手卷螺、鹦鹉螺、刺螺、黄螺、针孔螺、苏合螺、桃红螺、空心螺;贝有白贝、圆底贝、云纹贝、织纹贝、金线贝、纯紫贝等,共计133种。

根据《海错图》的图形、文字记载,依据现代生物学,可对画谱中82.6%的物种鉴别至科、属、种——《海错图》的科学性由此可见。

实证考察具备相当高的科研价值

在漫长的中国美术史中,对于鱼类的描绘古已有之,但这些鱼基本都是河鱼,而非海洋生物。画鱼,在传统的中国画里属于花鸟类,自宋以降,大批文人参与绘画,因此花鸟画带有强烈的文人画特点,注重意境的营造,而并不重视写实,所谓“画意不画形”“书画以韵为主”。然而,《海错图》里的鱼类,却带有强烈的写实性,明显受到西方博物画的影响。

《海错图》里描绘的鲛鲨,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鱼头的前端有长长的吻部,其长度只比鱼身略短。吻部像安在鱼头上的一把长剑,而仔细观察,“剑”的两侧有锯齿一般的结构——没错,这就是分布于黄海和东海的锯鲨。

在图的旁边,作者特意配了文字,对鲛鲨进行了详解:“《说文》云:鲛鲨,海鱼。皮可饰刀。《尔雅翼》云:鲨有两种,大而长啄如锯者名胡鲨,小而粗者名白鲨。今锯鲨鼻如锯,即胡鲨也。《字汇》:锯,但曰鱼名,疑即锯鲨也。此鲨首与身全似犁头鲨状,惟此锯为独异。其锯较身尾约长三分之一,渔人纲得必先断其锯,悬于神堂以为厌胜之物。及鬻城市,仅与诸鲨等,人多不及见其锯也。《汇苑》载锯鱼,注云:左右如铁锯。而不言鼻之长,总未亲见,故训注不能畅论。至《字汇》则但曰鱼名,尤失考较也。渔人云,此鲨状虽恶而性善,肉亦可食。又有一种剑鲨,鼻之长与锯等,但无齿耳。以其状异,故又另图。其剑背豊而傍薄,最能触舟,甚恶。《汇苑》云:海鱼千岁为剑鱼,一名琵琶鱼。形似琵琶而喜鸣,因以为名。考《福州志》,锯鲨之外有琵琶鱼,即剑鱼也。”

这段文字,详细记载了鲛鲨的外形,又根据《说文解字》《尔雅翼》《字汇》等工具书进行考据,判断锯鲨即为鲛鲨的一种,并将其与外形接近的剑鲨进行了区分。这种实证性质的考察、记载,让《海错图》成为不折不扣的海洋类志,并具备相当高的科研价值。

作者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海市上售卖的锯鲨,并没有长如锯的吻部。他根据自己的考察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原来,渔人在用网捕得锯鲨之后,会将其长吻砍断,挂于神堂之上作为辟邪物。这段记载又具有很强的民俗学意义。

在文字的结尾处,作者还写有一首《锯鲨赞》,读来饶有趣味:“海滨虾蟹,生活泥水,鲨为木作,铁锯在嘴。”

遍访船员渔民搜罗奇闻异事

《海错图》的作者聂璜,字存庵,浙江省杭州府钱塘县人,生活于清康熙年间,终身未仕。年轻时,聂璜曾在杭州学画,这为他后来绘制《海错图》这样的鸿篇巨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聂璜生于钱塘,后来曾云游贵州、云南等西南地区,也到过湖北、河北、天津一带,可谓见多识广;后来移居浙江温州、台州一带,见识了林林总总的海洋生物及不同的沿海民俗。

在旅途的尽头,聂璜客居于福建,这个中国海洋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海洋生物极多而且奇异,给他提供了无尽的素材。

聂璜的社会身份应该是商人,而在他的内心,却对于无边无际的海洋有着无边无际的好奇心。更为可贵的是,他不仅要做一个知者,还有心要成为一名记录者,因而他的行商旅途中,费尽心力探访、考证、比较,种种条件因缘际会,终于成就这样一部神奇的巨著。

当然,《海错图》里的“海错”,并非所有的聂璜都亲眼见到过。

常年漂泊于海上的海员(舶人),一次船舶触礁,他们上岸之后遭遇了一种巨型海蜘蛛。聂璜记下了他们的奇异见闻:“(海蜘蛛)产海山深僻处,大者不知其几千百年。”

海蜘蛛是一种存在了数亿年的古老生物,在深海与浅海都有分布,小者仅毫米,大者可达半米,正如作者在《海蜘蛛赞》所言:“海山蜘蛛,大如车轮;虎豹触网,如系蝇蚊。”当然海蜘蛛的网,能够捕虎豹,无论如何有些夸张了。

福建人俞伯谨,曾经搭乘表兄的货船前往安南国(今越南北部),曾经亲眼见到过鳄鱼。这种奇异经历聂璜自然不肯放过,于是记下了这样一个故事。康熙三十年(1691年),俞伯谨跟随表哥到安南时,正碰上国王的父亲过生日,各地进贡有异兽,其中占城国(今越南南部)进贡了三条两丈长的鳄鱼。聂璜记下的俞伯谨口中的鳄鱼,外形跟今日所见极为相似:口方而阔,身披厚甲,四足短而有爪,尾又长又扁。

最奇异的是,俞伯谨见到,鳄鱼的眼、腿有白底衬红的火焰,像画上去的一样。这个故事带给了聂璜巨大的惊喜,他兴奋地写道:人们画龙时会画上火焰,而俞伯谨见到鳄鱼身上有火焰,可知鳄鱼即为龙种。

鳄鱼身上长有火焰,当然不是事实。根据书中记载和常理推断,应当是转述者俞伯谨的记忆发生了错误的嫁接——鳄鱼的眼、腿旁可能会有白底衬红、近似火焰的纹路,而且安南根据祭祀习俗烧掉了鳄鱼,这个场景应该给目击者带来了震撼心灵的冲击。

无论如何,聂璜终于为《海错图》增添了一样以前只有文字记载的物种。他让俞伯谨根据所见画下鳄鱼,自己又根据古书记载作了修正,并写下《鳄鱼赞》:“鳄以文传,其状难见。远访安南,披图足验。”

聂璜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各样思潮、价值观相互碰撞的时代。明中后期以降盛行的重商主义,让知识分子在科举之外,能够找到另外的谋生之道,从而可以活得不那么功利,得以让埋藏于内心的兴趣萌芽,是真性情终有大成就。明末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也教给了聂璜方法论,踏遍山山水水,亲眼见证实物,广采渔民海员之说,与文献相互印证,让聂璜的工作有了跨越前人的成效。而西学东渐,西方博物学理论及绘画技巧的传入,更是让聂璜如虎添翼——《海错图》在构图、色彩、用光等各方面都借鉴了西洋图的风格,更是采用了西方博物学绘画的图示组合方式,让一幅幅“海错”具有标本图例的视觉效果。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聂璜集稿誊绘完成《海错图》,给后人留下了一部集博物学、艺术与文史于一体的皇皇巨著。

延伸阅读

《海珍图》

《海珍图》卷由南宋刘松年绘。蚌蛤、螺贝、海龟、海猪、蟹、鲎、珊瑚等31种海洋生物集于一长达3.2米的长卷,色彩瑰丽、形态生动。每种海珍右侧,用金粉书写四字题名,如:海蓑云月、合擎蚌蛤、云球簇海、海际玉蟾、海猪拜月、玉芝翠管等。

《海珍图》作者刘松年,南宋钱塘人,宋孝宗淳熙初画院学生,宋光宗绍熙年间画院待诏。工画物、山水,笔墨精严、着色妍丽,多写茂林修竹、山明水秀之景,所作屋宇界画工整;兼画人物神情生动、衣褶清劲。后人将其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2023-09-04 1 1 成都日报 c120020.html 1 神奇动物在海里:《海错图》传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