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9月06日

怎样让思政教育“活”起来

赵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培养符合行业产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技术开发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行业企业输送具有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

应用型本科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挖掘红色文化育人资源,以思政课堂教学为抓手,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切实推进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融合,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对于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好上好思政课,培育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具有突出意义。

以红色育人传统为支撑

挖掘教育元素,构建思政课程融入机制

挖掘教育元素,传承红色基因。一是弘扬育人传统。深入提炼红色育人元素。陈毅元帅是成都工业学院百年办学历史中培养出的杰出校友,也是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典范。充分发扬陈毅元帅的革命精神与品质,系统开发其蕴藏的丰富思政育人元素,并将之转化为思政课教育资源。通过挖掘、提炼学校在办学历史中形成的最具思政教育价值的校本文化资源,以革命精神、红色文化滋养培育青年大学生,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已成为学校重要的办学特色和育人传统。学校将厚重的历史积淀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形成了以“校史馆、陈毅纪念园文化系列”“工业博物馆系列”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硬件建设体系。二是开展陈毅研究。成立成都工业学院红色文化研究院,积极开展红色文化价值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政课中的价值引领等方向的研究,推进研究成果向教育资源转化,为红色元素应用于大学生思政课教学奠定了学理基础。

构建“红魂育人”课程融入机制。一是全面启动了教学实践与改革。将陈毅元帅的革命精神与品质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的一个专题,明确纳入到思政课的教学计划中,形成了“一门为主,多门渗透”的教学格局。将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实现课堂教学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二是建立红色文化入课程机制。结合五门思政理论课教学大纲、章节内容和教学要点,依据思政理论课程体系和理论逻辑,有针对性和侧重点地在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中找准结合点,嫁接转化教学内容,将红色文化中的教育资源精准对接思政理论课知识点,有机融入思政课课堂教育。三是持续推进红色案例开发。结合系统挖掘陈毅元帅的革命精神与品质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关照学生成长需求和生活实际,对照思政课教学大纲先后进行了109个思政教学案例的梳理和开发,触发学生对校友伟人的崇敬、自豪心理,产生情感共鸣与思想共识,拉近思政课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思政教育上的情理相通,增强了思政课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了学生由情感认同、文化认同转向思想认同、政治认同。

以协同育人为目标

助力“课程思政”改革,构建融入联动机制

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总结经验形成示范。一是建立思政元素入专业课程机制。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行同向,形成协同效应”为目标遵循,紧密与专业课教师协作,加强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进一步融合,找准课程思政教学切入点,重构教学计划,衔接教学内容,完成方案设计,构建教学评价,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二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形成案例示范。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省级示范课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导论》为例,课程思政的建设通过建立马克思学院教师、专业课教师、信息通信行业企业技术能手、辅导员等红色育人团队,开展联合教研。通过联合教研活动,梳理家国情怀、爱岗敬业等思政元素,将这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三是打造“思政元素+专业课”多元教学结构,推进了专业课与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交相融合、同行同向,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同时,总结积累的红色文化育人实践经验及其形成的宣传教育特色,也可进一步推广服务于社会,加强对社会的文化辐射和思政引领。

形成项目驱动、联动育人机制。以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综合改革项目为驱动,以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主阵地”、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政引领为主线,打破课程、学院、学科之间的壁垒,通过成立跨学院项目团队、教学团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专业学院、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紧密配合、相互协同,打通了各门课程,整合各门课程教研室资源力量开展实施,充分发挥了思政理论课体系的整体育人效益。同时,注重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结合,紧扣工程认证非技术性能力素质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服务国家、社会的理想情怀,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水平。确保思政教育贯穿专业课教学过程、实现“三全育人”的工作格局。

以基地为平台

开展实践教学,构建实践育人机制

一方面,在实践平台的利用和搭建方面。一是在开展育人平台实践教学方面,利用校内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毅纪念园”、校外德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毅故居”等红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了实地教学和参观考察,通过体验式、直观性的实践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远大理想。通过教育基地虚拟仿真情景交互、场景再现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抽象的思政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感知体验,为学生构建沉浸式的学习载体,提供贴近学生需求的实践教学路径。二是在完善社会实践体系协同育人方面,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依托校企、校地联合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实践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开展常态化、特色化、制度化的实践教育,将实践课程纳入整体规划,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实践育人的质量和成效。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开发专业课程和实验,深度挖掘实验、实践环节的思政育人元素,并将企业在攻坚克难生产过程中涌现的拼搏精神、钉子精神、工匠精神等融入课程内容和实验环节中。同时,以企业实际生产案例作为毕业设计题目,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深度挖掘,探索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提升自身的工程能力。着力培养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进一步丰富实践育人内涵,增强实践育人实效。三是在实施“第二课堂”实践促进方面,把“第二课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延伸和巩固,第一第二课堂相互促进,团日活动、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暑期“三下乡”、科技创新等贯穿始终。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为学生社团发展创造条件,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搭建实践育人新平台。

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因此,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引,提升教师队伍思政课实践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发挥实践教学作用,对稳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释放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提升师资队伍全员思政育人的能力和水平。依托校内“陈毅纪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陈毅元帅的革命精神与品质与党史、革命奋斗史相结合纳入教职工政治学习、组织生活、基层党建、主题党团日活动和专题教育实践活动,提高教职工对红色文化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底层逻辑的理解掌握,为实施“三全育人”,开展实践教学,锻造一支思想政治觉悟和能力水平过硬的师资队伍。二是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提升队伍思政教育能力水平。成都工业学院面向思政课教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共同开展工业生产实践锻炼。组织开展相关学习活动和课题调研,使这支队伍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反哺课堂,实现思政课教学与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工作思想同心、目标同向、队伍共建、资源共享,力促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深度融合,不断推进“两支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三是提供组织、政策、经费、条件等方面的支持。鼓励并保障思政教师工作队伍积极开展实践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做好在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的转化应用,推动各类教学资源有效融入人才实践培养体系,推进内容随技术而新,人才用培一体、教学实践一体,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跨学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

(作者:成都工业学院网络与通信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 2023-09-06 1 1 成都日报 c120139.html 1 怎样让思政教育“活”起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