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之路,匠心筑梦。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技能人才的“精耕细作”。随着成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速,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产业,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础。
深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建立与成都市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市属高职院校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推动形成定位科学、特色鲜明、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办学格局……成都职业教育,以质量为引领,以融合创新为抓手,走出一条打造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夯实师资“软实力”,全力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
“通过掌握一技之长,改变成长轨迹和人生命运,是中职学生的理想,更是我的使命。”成都汽车职业技术学校老师郭金鹏说,作为一名职校教师,他现在最骄傲的事情就是在自己的影响和带动下,同学们都无比坚信,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只要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未来就一定能在广阔的人生道路上成人成才。
“普通高中看高考,职业高中看大赛。”对于职教学生来说,在职业技能大赛中斩获好成绩,无论是将来升学还是直接工作,其重要性都不亚于普高学生面对的高考。八年来,郭金鹏带领学生六次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其中11名学生站上全国最高领奖台,4名学生获得全国一等奖,省市级别的大赛更是获奖无数,为中职学生铺就了一条“技能改变命运”的成才之路。如今他已是学校名副其实的“金牌导师”、同学参加大赛的“主心骨”“定心丸”。
从教以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的杨扬老师始终在极力改变一件事:如何在职业学校上好传统文化这门公共课。为此她在担任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语文、国学、天府文化等课程的专职教师以外,还主持了全校语文类课程教学以及教改研究等。
不断努力下,她的公共课时常坐得满满当当,它不仅是全校学生出勤率最高的课程之一,更是成为了学校公共课程改革典型成果的代表。不仅如此,她还主持了省级示范课程2项、省级示范教学团队1个,主持主研省市级、院级课题十余项,主编教材、专著8本,发表论文10余篇,获省级及以上教学竞赛奖十余项。
在成都,郭金鹏、杨扬的故事其实只是庞大职教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缩影,默默耕耘于职教这三尺讲台上的老师还有很多,他们有的“身怀绝技”,屡获各类大奖,有的走在创新前沿,教育教学“开新花”,有的专一求精,力求把一切做到极致。
据统计,近三年,成都市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能力比赛中荣获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3名,在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能力比赛中荣获一等奖21名、二等奖30名;成都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团队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能力比赛中荣获二等奖5名、三等奖9名,在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能力比赛中荣获一等奖53名、二等奖79名。
中职是起点不是终点,“职普融通2.0”为学生搭建多样成才通道
四川农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吴志友,曾是成都市洞子口职业高级中学校(以下简称“洞子口职高”)的学生。2017年,他通过对口高考考入四川农业大学,在大学期间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创业团队,屡获嘉奖,4年后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他说,很庆幸在洞子口职高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而他的故事在成都不是个例。成都市青苏职业中专学校近3年同样保持了良好的升学态势,进入大学的学生比例超过省市平均水平;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从2019年至今,通过对口高考进入大学的学生就有2500多人,连年位居全省前三;金堂县职业高级中学近3年共有1600余人进入大学深造……
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起点而不再是终点。一方面,国家政策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了更平等的机会;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也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成都市从2017年开始试点的“职普融通实验班”,就是一项深受社会认可的民生工程,它是高中阶段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横向融通的“立交桥”,为同学们提供了更多机会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让每个人有所学、有所用、有所成。
每年招生季,“职普融通班”成了越来越多学生家长们的重要选择,去年就增加了375人的“职普融通实验班”招生计划。不仅如此,普通高中的参与度也随着学生家长的热情而增加,仅去年就新增了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学校、成都市城厢中学校、金堂县高板中学校、双流永安中学等4所普高加入“职普融通实验班”举办名单。截至目前,已有四川天府新区职业学校等20所中职学校和四川天府新区第五中学等21所普通高中结对举办了“职普融通实验班”。
如今,“职普融通”已升级为“2.0版”。毗邻天府新区新兴工业园的四川天府新区综合高级中学于今年秋季新学期正式亮相,该校创新构建以普高课程为主体、生涯规划和职业体验课程为补充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搭建多次选择、多样成才的成长通道。这所学校的成立,也是成都“职普融通”育人模式改革的一项探索,为深化职普融通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新路径。
强化产教融合,赋能城市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教融合是建设教育强国、破解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两张皮”问题的有效举措,是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与价值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成都坚持把职业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新华三集团在金堂国际职教城共建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实体产业学院——新华三芯云产业学院,建构“政府建+企业投+学校办”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打造“政企校”三方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共同体,创新推进“管理共治、专业共办、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共研、人才共育、课程共设、师资共用、教材共编”的育人模式。成都石化工业学校先后与成都京东方、吉利汽车等21家企业合作,构建“1+1+N”的校企合作平台,同时与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签订了职业培训中心共建协议,结合石化企业技术技能培训特点,融入职业化、工厂化情景,将实训基地打造成为服务地方石化产业的培训中心;洞子口职高与中国对外友好合作服务中心合作,在机电一体化、飞机维修、护理方向开办中德国际班……
下一步,成都将持续深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赋能城市产业发展。探索构建“政行企校”统筹有力、责权匹配、沟通顺畅的职业教育发展协同推进机制。印发《成都市产业教授(导师)选聘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设立产教融合及产业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围绕成都市建圈强链重点产业,高质量打造和培育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稳步推进“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全力推动成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回首来路,职教之根已深扎城市发展基石,成都重视职业教育、认可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日渐形成。展望未来,成都职业教育必将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