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9月12日

面对黄河

赵玫 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天津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已出版《朗园》《武则天》《高阳公主》《上官婉儿》《秋天死于冬季》《漫随流水》《林花谢了春红》等长篇小说;《岁月如歌》《我的灵魂不起舞》《寻找伊索尔德》等中短篇小说集;《从这里到永恒》《欲望旅程》《左岸 左岸》《一个女人的精神生活》《博物馆书》等散文随笔集;《赵玫文集》《赵玫作品集》及《阮玲玉》等电视剧本,计900余万字。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庄重文文学奖、首届鲁迅文学奖等。

天津 □赵玫

被誉为中华文明摇篮、赞作母亲河的黄河,有着桀骜不驯的天性,漫长而曲折的上游、中游,在九九八十一弯的旅途上,尽管使出种种咆哮嘶吼,种种怒发冲冠,种种东闯西扑,苦于高山峡谷的制约、管束,终究未能挣脱宿命般的羁绊而翻腾起危害甚烈的恶浪,只能归顺由西汇聚的流向,奔向大海的东方。

当黄河跌跌撞撞来到河南境内,置身于丘陵与平原的全新地理环境,其顽劣天性得到前所未有地释放,放纵般地懈怠起来,将裹泥挟沙的“豪迈”弃尽。源源不断的黄土高坡的泥沙,仍在毫无遏止地涌来,年复一年淤积在中原大地。

人们锲而不舍地重复着周而复始的劳作,利用黄河严冬时偃旗息鼓的短暂宁静,挖土筑坝,稳固河床;或是顶着汛期“黄龙”卷土重来的猖獗,置生死于度外,昼夜守护险情迭出的堤防。正是一代一代勤劳、苦难的黄河儿女对家乡难以割舍的眷恋,艰苦卓绝的奋斗得以延续,繁衍不息的家族得以延续,支撑人们生存的悲欢离合得以延续。

顺理成章,延续下来的还有黄河两岸两条雄奇的大堤。泥沙肆虐的河床,在人们的眼皮子底下逐年提高。高出地面三米五米,甚而十米八米,已属家常便饭。于是,在延伸无边的河道旁,在两岸芸芸众生的头顶,在田园、工矿、城镇的上方,一条汹涌澎湃的河,昼夜不息地流过。这便是小时候屡屡听说的让人莫名恐惧的“悬河”景观。

随着悬河的概念趋于淡化,依托黄河休养生息的民众也自然平安无虞。就在前些天,有了一次探访的机会,地点就在地处黄河下游的山东利津县。黄河洪峰越过利津水文站,彻底注入渤海,虽然尚有百余公里的前行,但依照惯例,这便是黄河顺利入海的标志。所以,称利津为黄河下游的下游,显然是十分精当的。

言谈话语中,“黄患”早已成为村子里老一辈村民数十年前的遥远记忆。对年轻一代来说,村南不远处高高的大堤,堤外黄汤滚滚的河水,仅仅只是一道寻常至极的毫无故事的家乡景致而已。

我明白了,母亲河洗心革面的今天,其实就是他们,正与我愉快交谈的他们,平安富足的他们,自信满满的他们,以誓死不贰的信念创造出熠熠闪光的世间奇迹。远古以来,高家村的所有平畴旷野,皆系黄河冲积而成。按道理,全都可以打造出肥沃的良田,只需应时撒播庄稼、菜蔬的种子,就一定会蓬勃起丰收的兴旺。只不过,在数千年来的岁月流逝中,喜人的景象多为农人的奢望。而多数年份,富庶的大地无不黄水漫漫,颗粒无收,浸透了人间苦难。当黄河流到今天,一切都已改观。尤其此刻,九月初秋的此刻,高家村名副其实,居高临下,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轮,游弋在无边无垠的绿海之中,已然成为独具黄河滩区人文特色的代表性景观。古往今来的滩区民居,为躲避水害,都会事先平地垒筑高台地基,然后建房造屋。高家村便属其中的佼佼者。尤其经过近年来的改造、提升,其防洪等级按五十年一遇设计,但实际上早已超过百年一遇的水准,成为货真价实的“百年大计”。这预示着,黄泛区黎民百姓千百年来的担惊受怕化为乌有,听闻黄河浪涛拍岸而高枕无忧的诗情画意,则已经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由平地下车步行,经过一条缓而长的沥青公路来到村里,眼前的一切,令人生出无法想象的吃惊。所有的宅院,式样大气、高挑,外观色彩干净、整齐。宽街小巷,没有乱贴乱画,不见乱堆乱放,更无乱搭乱盖。马路划出清晰的交通标志线,盏盏路灯让人联想起夏夜的清凉与冬夜的温暖。式样新颖的垃圾箱侍立街头,自来水、天然气家家入户,电商服务中心铭牌高悬,免费无线网络覆盖全村……

站在村头极目四望,在热情的主人饶有兴味的“指认”帮助下,看到了隐约远处几处高台上的村庄。它们的建设面貌,或许已超过了高家村,或许正追赶着高家村。耳闻目睹,叫人在追寻中涌起阵阵感慨。我突生念头,这周遭所有高台村庄的来世今生,与我曾去过的福建永定土楼、广东开平雕楼,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假以时日,这种黄河文化的载体之一,会不会瓜熟蒂落般地成为宝贵的遗迹呢?由此衍生开去,利津的黄河滩区,迎来宜居宜业宜游的明天,还会遥远吗?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2023-09-12 1 1 成都日报 c120393.html 1 面对黄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