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融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研究员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继续推进美丽生态文明建设,要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系统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等重大关系,为我们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天府新区考察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作为成都东部生态屏障,近年来,龙泉驿区在挖掘释放生态产品价值、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编制《龙泉花果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公园龙泉驿”城市形态提升规划(2018—2035年)》等7个专项规划。强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绿色低碳发展中的战略引领和底线管控作用,将7个街道、3个镇划入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镇开发边界。通过规划理清生态保护和发展的总体思路,引导资源向更有利于公园城市建设的方向进行配置。
二是优化公园城市管理体制。完善夯实公园城市生态本底、强化公园城市格局塑造、彰显公园城市空间特色、提升公园城市空间品质等公园城市规划技术管理体系,落实龙泉驿区总体城市设计(含色彩、天际线)导则、东安湖城市设计导则、东安新城副中心城市设计导则,推动全区空间结构优化调整,提升绿色发展和精细化空间治理能力。
三是推进生态价值多元转化。抢抓“大运营城惠民”契机,实施丝路风情街、十陵左岸等主题特色消费场景营造,创新跨界融合理念,促进生态价值转化,形式多元、功能复合的公园场景日益呈现。
新形势下,龙泉驿区应在生态价值转化的发展方向、实施路径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促进生态价值转化。
坚持“有所不为”也是发展。对于地方发展而言,应根据国土空间规划所划定的国土空间类型,明确发展目标,选择发展路径。尤其是位于生态功能区的地方,要把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作为首要任务,在保护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特色产业等,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此外,政策需要为“有所不为”提供保障,以生态保护为主的地区更多应该侧重生态环境指标的考察,比如环境保护投入、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等。
破除对原有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除了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外,还需要通过提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摆脱原有发展路径。一要增加有效供给,比如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化等,把文化资源、企业资源等融入到旅游产业中;二要把有效供给释放出去,把有效需求引进来,这些环节离不开政府保障。在统筹规划、招商引资、政府服务等方面,政府治理能力需进一步提升,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握在一起,形成发展合力。
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渠道。虽然中央有关部门尚未出台碳汇交易制度办法,但包括龙泉驿区在内的地方政府可基于自身实际先行先试。一要摸清家底,组织开展研究关于植树造林、生态修复等形式存储的碳量数据,制定相关管理制度、计量和监测办法,掌握林业碳汇动态演变情况等;二要创新形式,根据地方林业资源现状和碳汇交易的现存问题,创新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机制;三要先行先试,结合东安湖等水生态综合整治,加强流域湿地固碳能力的保护和提升,依托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探索关于湿地碳汇价值实现机制的具体法规、政策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