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届中国群众文化品牌发展大会上,成都5个案例成功入选(提名)。它们为何会从全国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昨日,记者采访了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他表示本次大会聚焦全国优秀案例,从三大纬度评选出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优秀案例。此次入围的5个成都案例将成为群众文化品牌创新发展的示范。
维度一:群众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最重要的就是群众参与度。在此次发布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中,成都街头艺术表演成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入选案例,天府银杏文化艺术周成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提名案例。
在成都,街头艺术已成为街头巷尾的一道风景线。上周六晚上7点多,站在春熙路,街头艺人周俊涛正在演唱大家耳熟能详的《成都》;街角的另一边,小提琴手耿嘉阳带来经典西洋乐曲的演奏,沉浸式的表演让过往行人不禁驻足欣赏。
“成都的公共文化、群众文化走在全国前列,创造着许多能够影响全国的群众文化品牌。比如街头艺术表演,现在全国已经遍地开花。成都发挥着引领作用。”李国新在采访中赞叹道。2018年,成都市将街头艺术表演纳入公共文化统一管理,公开向社会招募艺人,以“动态化管理”让艺人在街头“持证上岗”,以音乐类为主广泛开展街头演出。截至目前,已招录街头艺人13批,共计464组、621人,设立表演点位88个,开展了街头演出1万余场。
维度二:文化传承发展
群众是民间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推动着中国民间文化传承发展。在此次发布的“中国民间文化传承发展品牌”中,崇州竹艺村成功入选。
“要将竹编技艺传承下去,就必须在传承中创新,融入时代生活,非遗才能永葆青春。”丁春梅说。2013年,丁春梅与父亲丁志云一同创办了“丁知竹”竹艺馆,开始寻求竹编的创新突破。同年,“丁知竹”与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家居产品系合作,为学生提供传统竹编研究实习基地。师生们从艺术角度提出的思路,与专业竹编技艺相碰撞,为“丁知竹”产品创新提供了灵感,拓宽了视野。
近年来,竹艺村以道明竹艺聚集区为中心,搭建竹编文化创客基地,引入中央美术学院、澳大利亚竹产业研究院等院所,建成中央美院传统工艺工作站。聚合40名竹编非遗传承人、100名竹编艺人等匠人群体,实践“集群创作+规模生产”模式,壮大形成集聚4000余名从业人员的竹编产业集群,实现综合产值1.3亿元。2022年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
维度三:公共文化空间
群众文化离不开公共文化空间。成都完善的公共文化空间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保障。此次天府艺术公园、二仙桥“院坝文化”成为了公共文化空间品牌入选案例。
天府艺术公园主要包含“三湖”“三馆”。其中,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开馆以来已接待读者176万次,开展“成图·图书馆之夜”等活动379场;天府美术馆、当代艺术馆总建筑面积约7.3万平方米,成功举办了两届全球学术性最强、规模最大的艺术双年展,2021年双年展共接待观众110万人次。成华区二仙桥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按照“彰显工业风、突出成华红”的建设思路,依托城市更新,是将文化遗产保护有机融入群众高品质文化空间建设的完美典范。
群众文化就是唱歌跳舞?有专家指出,成都群众文化的三个维度,已经展现了在数字经济与社交媒体的背景下,群众文化的包罗万象,它涵盖了茶文化、汽车文化、乡村文化、博物馆经济等。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嘉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