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观点
■恢复和扩大旅游消费,有利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更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国内旅游人均总花费是展现旅游消费水平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而外地游客过夜游则是增加国内旅游人均总花费的重中之重
■要优化旅游管理与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让游客吃得放心、住得舒心、游得开心、购得安心,努力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全环节的旅游消费满意度
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具有接触性、集聚性等特征,在扩内需、促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人口向大城市、都市圈集聚的同时,大城市的旅游也越来越火热,尤其是随着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高铁、城际铁路的建设,城市群内旅游火热,大城市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地,很多人到大城市后,会到周边城市转转。
接下来的“十一”黄金周是今年最重要的旅游消费窗口。旅游业强劲复苏如何牵引经济增长?居民观念变化或技术发展怎样影响旅游消费?成都如何用系统思维统筹推进现代旅游业建设?本期《锦观智库》采访消费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党支部书记,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教授张恩碧。
旅游业复苏
对整体经济复苏有何影响?
锦观智库:旅游业是一个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行业,是一个可以推动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的行业。今年我国旅游消费复苏情况如何?旅游业复苏对整体经济复苏有何影响?
张恩碧: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安置空间大、资源消耗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都比较重视促进旅游消费,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比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两处提到了旅游。在第八部分中提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第十三部分中提出,“巩固提升香港、澳门在国际金融、贸易、航运航空、创新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地位”;今年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明确提出“推动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
恢复和扩大旅游消费,有利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更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积极扩大国内需求,更好发挥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以旅游业恢复振兴,助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有利于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年,我国旅游市场总体呈现强劲复苏势头。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统计结果,今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总人次为23.84亿,国内旅游收入2.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9%、95.9%。据国务院新闻发布会消息,上半年我国旅行服务进出口6509.4亿元,同比增长65.4%,成为增长最快的服务贸易领域,回升至我国第二大服务贸易领域。
今年暑期旅游消费表现亮眼。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暑期以来,国内旅游消费订单较2019年同期翻倍增长;去哪儿网数据显示,2023年暑期出行的机票预订量,同比2019年增长三成,酒店预订量增长1.4倍;众信旅游方面预计,2023年暑期国内订单总额将创历史新高,同比2019年增长或超2倍以上。
旅游消费复苏的全面提速,对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在内的泛旅游产业有着积极的拉动作用。一方面,住宿和餐饮业成为引领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增长的“火车头”;另一方面,住宿和餐饮业两大场景的组合还具有较强的产业拉动作用,拉动了包括购物、休闲娱乐等目的地综合消费的增长。在旅游市场的带动下,旅游从业人员快速回流,旅游企业盈亏状况明显改善,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行业信心,促使旅游行业投资整体回暖;同时,餐饮、住宿、购物、文化等相关服务业也得以快速增长,而服务业的稳步增长又为国民经济的企稳回暖提供了重要支撑。
观念变化或技术发展
怎样影响旅游消费?
锦观智库:今年旅游消费恢复和扩张呈现哪些特点?成都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居民消费观念变化或技术发展,给成都带来了哪些机遇?
张恩碧:当前,旅游消费增长呈现井喷态势,市场人气很旺,但人均消费相对较低、深度多元的中高端旅游消费增长相对较弱。恢复和扩大旅游消费,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还需从多方面继续努力。
人民消费观念变化重构旅游发展。随着居民消费不断优化升级,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步伐加快,大众旅游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旅游愈发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自然选择和重要体现。一要坚持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众旅游、现代化导向的智慧旅游、未来可持续的绿色旅游、彰显文化自信的文明旅游;二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成都旅游吸引力、文旅产业竞争力,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数字技术赋能优化文旅产品和服务。当前,数字化、智能化、科技创新成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旅游数字化建设将是未来旅游经济中最具潜力和竞争力的发展方向。一要注重广泛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文旅行业数字赋能提升工程;二要以文化和旅游大数据体系建设为抓手,聚焦文化和旅游新技术、新基建、新场景、新消费、新治理,推动文化和旅游生产方式、体验方式、服务方式、管理模式和营销模式创新,促进数字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三要以数字旅游服务云平台、全域旅游智能管理平台等为牵引和龙头,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科技和旅游深入结合,积极推动文旅产品和服务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不断优化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给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旅游新体验。
“旅游+”发展战略丰富文化旅游业态。积极推进旅游与健康、养老、医疗、教育、体育的融合发展,有效促进工旅、交旅和酒旅的融合发展;鼓励特色民宿、主题酒店、青年旅馆、房车自驾车营地、露营设施等多元化旅游住宿设施发展,促进休闲度假、康养旅居、研学旅行、亲子旅游、工业旅游等业态融合与产品创新;积极推进旅游与餐饮消费融合发展,重点推进经典川菜川酒川茶传承创新,讲好川味“美食故事”,做大川味影响力、知名度和价值链,加快建设国际美食中心;推动天府文化与丰富的旅游资源融合发展,建设世界研学旅游高地。依托历史街巷、天府古镇、城市公园等特色资源,打造城市“微旅游”;发展以熊猫文化为主题的影视传媒、教育培训和文化旅游主题体验集聚区,高标准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培育促进旅游消费的新引擎。
如何用系统思维
统筹推进现代旅游业建设?
锦观智库:旅游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配套工程。建设现代旅游业需要用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如何平衡好城市和乡村旅游融合、本地和外地游客引育等关系?
张恩碧:拓展城市和乡村旅游消费新空间。一方面,持续增加城市优质旅游供给。推动实现“城市场景化、场景旅游化”,打造兴隆湖、天府公园等系列高颜值的“城市公园+”新场景。着力打造熊猫古镇·理想新城和融创文旅城等新项目、春熙路特色街区等系列生活美学新场景、太古里和宽窄巷子等都市消费新场景、锦江公园等文商旅体农融合发展新业态,不断提升成都文化和旅游消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牵引,创新“绿道+”“田园+”“林盘+”模式,打造农事教育场景、绿色生态场景、民俗风情场景、高品质消费场景,全力打造集稻田观光、乡土文化展示、农产品销售、休闲娱乐、研学拓展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消费新场景。
促进外地游客过夜游和本地游客休闲游。国内旅游人均总花费是展现旅游消费水平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而外地游客过夜游则是增加国内旅游人均总花费的重中之重。一要通过打造“天府之国”“熊猫家园”“古蜀文明”等形象品牌,增强成都旅游知名度和吸引力。拓展夜游、夜食、夜展、夜秀、夜读等夜间经济业态,打造一批富有烟火气、新体验的夜间消费核心区、示范区、集聚区,点亮“夜游锦江”等夜间消费地方特色品牌,大力发展具有天府特色的夜间经济假日经济,有力增进外地游客过夜游;另一方面,成都居民家用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有力带动了本地游客周末和假日期间的自驾休闲游,亲子游、赏花游、露营游、乡村游等明显增多。要完善露营基地配套服务设施、推动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和线路建设、健全自驾游服务体系、推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和精品线路等举措,满足本地游客多样化、个性化旅游的休闲旅游需要。
着力推进旅游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一是推进旅游硬环境建设,强化旅游设施基础。如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目的地的通达性和便捷性。提升和优化旅游厕所、游客集散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档次和布局,推进旅游景区服务中心等标志体系建设。推进环保、卫生、消防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安全、应急管理体系;二是推进旅游软环境建设,提升旅游消费满意度。如完善缺陷产品召回、产品伤害监测、产品质量担保等制度,加强消费品质量和价格监管。建立统一、便民、高效的消费申诉和联动处理机制,优化入境游客消费维权机制,构建国内外游客维权绿色通道。要优化旅游管理与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让游客吃得放心、住得舒心、游得开心、购得安心,努力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全环节的旅游消费满意度。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仕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