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成都国防动员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的起步之年。今年3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国防动员办公室正式挂牌成立。以市人防办为基础新组建市国动办,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委关于推进国防动员体制改革的重要决策部署,是着眼成都实际,完善国防动员体制、增强国防动员潜力、提高国防动员能力的重要举措,成都国防动员事业也自此开启了崭新篇章。
“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今年以来,市国动办深入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顺应改革要求,坚持立足主责主业,聚力中心大局,推动国防动员事业高质量开局起步与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紧密结合,取得了丰硕成果。
勇担使命
充分认识新时代国防动员工作重大意义
进一步激发奋进新征程的荣誉感责任感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这是实现党在新时代强军目标的战略要求,事关保障打赢未来战争,事关国家繁荣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为什么要推动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高质量发展?
“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一直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坚强后盾。”市国动办相关负责人谈道,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当下,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依然是我们塑造安全态势、遏控危机冲突、打赢局部战争的力量所在、根基所在、底气所在。
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当前,作为西部重镇的成都,正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承担着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历史使命,国防动员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做好新时期的成都国防动员工作,不仅是加快构建军民一体化应急应战体系的客观需要,更是守护好‘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这一城市品牌的应尽之责。”该负责人表示,立足成都实际,我们将持续巩固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成果,建立健全与国防安全需要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相衔接的国防动员体系,切实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加快构建军地协调联动新格局,不断增强国防动员组织指挥力、统筹协调力、快速反应力,努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更多力量。
强基固本
领先升级全数字化警报系统
人防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每年的9月18日,嘹亮的警报声总会响彻成都上空。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经过精心策划,自行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并伪造现场,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中国军队驻地,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自此,中华民族开启了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
勿忘国耻,警钟长鸣。每年的铭记“九·一八”活动,成都全域都会组织开展防空警报试鸣演练,并在重点辖区同步开展群众防空疏散、人防专业队伍集结和医疗救护等多项演练。
“这既是向市民传递铭记历史、居安思危的忧患理念,也是成都加强国防动员能力建设、强化国防教育的具体体现。”市国动办负责人介绍,成都市防空警报为全数字化系统,目前已实现有线、无线短波、北斗多通道控制与保障,在系统可靠性、信号灵敏度和抗干扰传输等方面全国领先。
为适应战时应战、急时应急报警需要,市国动办结合成都“两山两江”地质灾害隐患点位和当地实际需求,科学选点、优化配置,已累计在易发生洪涝、地质灾害的彭州、大邑等10个重点区(市)县预警点位安装防灾警报161台,并配备北斗接收机和应急智能管理双电源,实现了“两江两山”重点地域防灾全覆盖。
“今年的人员疏散演练将首次在地铁站内开展,带大家进一步认识城市防空重要掩蔽场所,帮助大家熟悉人员紧急掩蔽流程,掌握应急避险技能。”该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成都国动系统按照“优化布局、调整结构、补齐短板”的发展思路,统筹抓建,强基固本,在人防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城市地铁作为人防工程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成都已建成和在建的所有地铁线路均兼顾了人防要求,真正实现了“人防工程建设与蓉城轨道交通发展同频共振”。
深化惠民
融入城市发展深度考量
定期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每年盛夏,成都市民专属的“空调房”——位于成都市人民公园内的“成都一号防空洞”公共人防工程就会适时开放。
得益于防空洞上方为人民公园东山山体,很好地隔绝了外部高温,夏季洞内的温度大概在26℃左右。除利用天然优势开放避暑纳凉,市国动办还贴心为市民提供消暑凉茶、应急医用药箱等便民物资,在洞内放置国防动员、防灾减灾等知识手册供市民随时取阅,引导市民在休憩纳凉的同时深入了解国防动员和防灾减灾各类知识技能。据统计,人民公园“一号防空洞”开放10余年间累计吸引近50万人次休闲纳凉,深受市民好评。
近年来,成都市国动办充分利用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广场,大力修建公共人防工程,加上“结建”人防工程地下停车场人防车位逐年增多,按年平均新增人防工程面积测算,每年可提供人防车位5万余个,为周边居民停车提供了便利,极大缓解了城市“停车难”问题。从战争年代的防护之盾到和平时代的多功能利用,其背后的逻辑是市国动办以“惠民”为核心,将国防动员事业融入城市发展的深度考量。
“防灾减灾知识走廊”“宣教手册现场答疑”“防灾标语打卡”“转盘答题互动”……2023年5月12日是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一场以“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防灾减灾现场科普宣传活动在成都市人民公园拉开帷幕。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通过发放知识手册、现场讲解、游戏互动等方式,吸引市民驻足了解防灾减灾、人防工程等相关知识,就“面临突发灾害如何避险、自救互救”进行详细教授。“通过现场互动,我意识到在灾难面前,自救和互救是非常重要的,学会这些技能,不仅可以保护自己和家人,也能为他人提供帮助。”市民龙女士在现场为活动“点赞”。
“希望市民能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提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市国动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年市国动办都会在“3·1”“5·12”“9·18”、全民国防教育日(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让更多人主动参与到国防教育中来,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创新提质
智慧赋能治理能力现代化
主动服务经济和城市建设
伴随着新技术的加速演进和城市智慧管理的现实需求,面对新时代新特点,市国动办以“智慧蓉城”建设为依托,围绕“数据大会战”和“强化场景应用”的要求,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扎实推进智慧人防建设,搭建起了“成都市智慧人防综合信息平台”。
据介绍,平台聚焦“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三大职能使命,构建了基于信息系统的人防综合防护体系,打造了“人防大数据可视化、人防三维一张图、多项业务应用”的系统模式,形成了覆盖组织指挥、防护救援、通信警报、重要经济目标和重要区位防护、人口疏散等多业务、多领域、全要素的业务应用模式,有效搭建起了满足“统一协调、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的平台化、智慧化、一体化人防业务创新模式。
围绕成都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年上半年,市国动办支持和帮助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促成四川科志人防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和中科院何满潮院士暨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成立“深重成都中心”院士工作站,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融合,持续为人防军科技术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效。
为了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市国动办运用政策“有形之手”,严格按照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对相关民生项目和产业项目实行政策性减免和“零元标准征收”,1-8月政策性减免易地建设费7731.34万元。同时,累计对134个工业项目、16个物流仓储项目、6个加油站、2个消防站项目、1个垃圾房项目实行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零元标准”征收,实际减少企业支出15988.49万元。共计减轻市场主体经营成本23719.83万元。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
下一步,市国动办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国防动员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国防动员体制改革“下篇文章”,不断推动国防动员建设更好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为成都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更多国防动员力量。
成都市国动办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