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9月20日

以深化改革纵深推进成渝协同发展

杨颖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十周年。作为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开启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新篇章,也让成都从过去的内陆城市变为开放的前沿。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之一,成都正在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持续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

要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成都就必须持续扩大开放,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与重庆一道强化协同辐射带动作用,以大带小、加快培育中小城市,以点带面、推动区域均衡发展。本期《理论周刊》邀请四川省社科院和成都市社科院专家,从成渝双城如何做好协同,“一带一路”如何塑造成都开放新格局展开论述,分析面临的实际问题,总结经验,给出意见建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我国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的关键举措。自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来,川渝两地紧密协作、相向而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区域协同合作持续深化。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夯实基础迈向全面提升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要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成渝地区发展的战略擘画,深化改革突破,将成渝区域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

下好成渝“一盘棋” 协同是关键

三年来,成渝两地持续以“一盘棋”思维通力合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达到7.8万亿元,占全国的6.4%、西部地区的30.2%。成渝两地不断加强战略协作和政策协调,区域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从打造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战略要求出发,成渝区域协同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是城市功能不协同。成渝地区中心城市的高首位度特征明显,成都、重庆两大核心城市功能高度集中,中小城市发展不足,次级中心城市的发展规模、综合能级、区域影响力与首位城市的差距仍十分明显,城市功能体系有待优化。从人口流动来看,成渝地区人口仍以向成都、重庆两大首位城市集聚为主。从分工来看,成渝地区主要城市发展普遍呈现大而全的综合性特征,存在产业同构、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问题,城市发展定位、地方优势和特色不明显。

二是区域市场不协同。成渝地区要素资源市场的分割现象仍然存在,各地限制资本、人才、关键原材料等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未完全消除,歧视性市场准入门槛、隐蔽性政策壁垒、利用行政手段扶持本地市场主体等现象仍然存在。区域商品和服务市场一体化程度还有待提升,促进市场规则和标准统一的配套政策体系不健全,跨行政区经济统计分算、税收分享等政策需进一步优化,在合作推进过程中存在资金落实进展慢、合作方约束不足、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在操作细则、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还有待完善。

三是区域产业不协同。成渝区域间资源禀赋相似、地理区位相近,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化。从成都、重庆两大核心城市来看,重庆市重点发展的6大产业集群中有5个与成都重合,两个城市都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生物医药、新型材料、能源环保装备产业作为“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产业。从头部行业来看,川渝两地营收排名前15位的工业行业中有13个相同,表明在产业细分领域同样存在同质化竞争,未能形成基于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分工。在农业方面,主要农产品均为粮油、生猪、蔬菜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如柑橘、中药材、泡菜调味品、黑山羊等,均存在同质化现象。

四是推动机制不协同。成渝地区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协同机制,在不同层级、不同领域落实了多项合作事项。但是,目前川渝两地跨省域的政府间协调效率有待提高、合作事务的纵向协调机制仍然不畅,跨省区域合作事务的部分环节涉及中央政府和国家部门管理权限,需要与国家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但是目前成渝地区还未建立常态化的纵向协调机制,“一事一议”式的沟通协调方式有待改进。同时,政府仍是区域协作的主导力量,企业和社会力量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推动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市场主导的区域分工协作机制尚未健全。

五是生态治理不协同。近年来,成渝地区环境联防联治取得积极进展,但是尚未建立全面、系统、长效的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和治理机制,生态环境仍是制约成渝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成渝区域环境保护联控联防覆盖面还比较窄、约束力不强,仍然存在一方治理、一方污染,互相推诿等问题。部分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对区域生态共同体的意识不强,生态协同治理覆盖面不全,生态环境的协同保护和协同治理修复,仍是成渝地区协同发展的难点问题。

促进协同发展 需以改革创机制

解决成渝区域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成渝地区要“强化经济承载和辐射带动功能、创新资源集聚和转化功能、改革集成和开放门户功能、人口吸纳和综合服务功能,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面对推动成渝地区协同发展的艰巨任务,必须用创新思维寻求破解成渝区域发展难题的有效办法,用改革破除制约区域协同的体制机制障碍,确保成渝地区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一是优化区域空间格局。围绕“双城引领、双圈互动、两翼协同”的总体布局要求,提升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区“双核”发展能级,加快建设重庆主城和成都现代化都市圈,强化对周边市地和区县的带动辐射作用,加快形成“核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空间格局。推动成渝中部主轴高质量发展,提升渝东北、川东北地区一体化水平,加快川南、渝西融合发展。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构建“西链陆海、东接三群、联通全球”的内外联通新格局,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二是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强化区域市场制度规则统一,注重制度规则(软件)和设施平台(硬件)相结合的市场底层基础建设,深化成渝地区商品市场、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进一步破除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等不合理限制,高标准建设统一市场体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成渝地区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加快异地就医报销、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交通出行等一体化服务,加快实现区域内“一网通办”,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跃度。

三是促进区域产业协作共兴。优化成渝区域生产力布局,各地区应立足本地优势,依托区域生产网络,明确具有本地产业发展思路、方向与路径,按照自身定位、凭借自身优势融入成渝地区产业体系,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协作新格局。推动成渝产业跨区共建,促进成渝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实现区域产业资源共享、场景共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充分利用数字经济打破空间限制、引导要素充分流动的新特性,突破传统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协作效力不足的制约,塑造产业协作新动能。

四是深化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以行政重组改革为引领,连点成片推动高竹新区、万达开、遂潼等川渝毗邻经济区整体打造跨省域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综合试验示范区,在规划管理、土地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公共服务政策等领域尝试探索跨省合作创新新模式,有效促进经济区一体化融合发展。以地方行政权改革推动区际合作机制创新,优化毗邻地区地方利益协调机制,着力破除跨省市行政性壁垒对发展的制约,进一步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地方政府合作模式,协商确定合理的财税分享比例、统计分算办法和考核机制。

五是协同推进绿色转型发展。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推动区域生态共建共保。协同推进绿色产业体系构建,积极引导企业、园区等践行“双碳”行动,实施“全要素+全流程”循环低碳改造,打造“成渝氢走廊”“成渝绿电走廊”世界级绿色产业集群。广泛开展区域绿色发展试验示范,积极探索整体保护与局部开发平衡互促发展新路径,强化城市生态用地改革创新,着力打造生态友好型一体化发展样板。统一环保标准,加强污染跨界协同治理,共建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升生态环境监管信息化水平和联合执法能力。

(作者:四川省社科院院长、教授。本文系四川省社科院与重庆市社科院共同委托课题《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化改革研究》的部分成果)

--> 2023-09-20 杨颖 1 1 成都日报 c120779.html 1 以深化改革纵深推进成渝协同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