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成都平原稻香蛙鸣。机械穿梭,农人忙碌,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明确提出“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一个多月后的今天,一场以“庆丰收 促和美”为主题的“我在成都庆丰收”活动盛大上演,分享天府粮仓丰收喜悦、展示成都田园生态美景、感受和美乡村的魅力与活力。
今年以来,成都市全力打造“天府粮仓”成都片区,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稳步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深化农业农村重点改革,一幅仓廪丰实、村美民富的画面正在成都乡村大地上渐次展开。
仓廪实
高标准打造“天府粮仓”成都片区
5月10日,省科技厅农村中心、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川农大等机构专家团队对成都市2023年小麦高产示范验收,其中小麦新品种蜀麦1868百亩连片实测验收,亩产达516.9公斤,创成都平原新高;蜀麦133实收亩产达608.7公斤,创成都市小麦最高单产。
4个月后,9月13日,成都市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长江上游优质粮油中试熟化基地内,今年试验示范的水稻新品种又创出新高:2023年片区内亩产813公斤左右,不仅大大高于成都平原平均水平,还比2022年再提高6%。
不断刷新的丰收纪录,背后是成都市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不懈探索。
聚焦粮食安全,成都市高标准打造“天府粮仓”成都片区,围绕“一带十五园百片”,2022年以来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3万亩,腾退7.1万亩低效果木恢复粮食生产。今年全市小春粮食播面103.23万亩、产量28.04万吨、单产271.6公斤/亩,均高于去年;大春粮食作物满栽满插,蔬菜及食用菌产量313.8万吨,预计大春粮食单产将提高10公斤/亩。
在此基础上,成都市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围绕种业“芯片”,不断完善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开展基因编辑、分子设计等现代生物育种技术集中攻关,搭建品种研发、中试熟化与成果推广平台,全市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面积稳定在2.8万亩以上,全年实施重大技术创新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30个以上。
村和美
推进宜业宜居推动共同富裕
9月2日,备受关注的中央电视台精品节目《山水间的家》如期播出,由央视知名主持人鲁健、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影视演员孙茜组成的“山水小分队”带来了在崇州市五星村的沉浸式体验,从产业、文化、生态等多角度解锁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幸福密码,寻找山水间的诗意栖居,见证乡村振兴的壮美蝶变。
据悉,今年以来,成都市高起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启动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建设导则和培育工作方案,实施“百村先行、千村提升”工程,优选50个先行村、50个重点村进行集中培育。以大运会为契机,全市大力实施乡村风貌塑形、业态融合提质等“十大行动”,评选100个先行村、重点村带动乡村全域整体提升,开展“爱成都·美乡村·迎大运”农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百日攻坚,对不规范农业生产设施搭建等520个问题进行整改整治,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94.4%,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95.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下一步,还将构建“重点村全面补短—一般村整体提升—先行村示范引领”的连片发展格局。确保先行村美丽庭院占比达60%以上,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消费新场景达60个。
成都市在不断推动乡村塑形铸魂的同时,还融入休闲、旅游、文创、体育以及科普、研学等各种要素,积极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加速生态价值转化。今年以来,成都持续实施川西林盘保护修复项目,打造市县两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消费新场景160以上,培育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4个,力争2023年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5%以上,为超大城市提供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新场景、新功能、新经济;为推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筑牢基础本底。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