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中秋,脑中会自然浮现“月”的意象。古人以此为题留下诸多诗句,虽事随时迁、跨越千年,今人赏读仍有共鸣。当我们兴高采烈地度假过节、享用节日美食的时候,会不会产生一个问题:今天我们为什么还在过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究竟有什么样的文明价值?
节日与节庆文化的形成、传承与延续,表现出中华文明价值的广域化继承与持续性发展。中华文明体系的节日节庆,最早建构于三皇五帝时期,这是中华文明的开创时代,从伏羲到黄帝,传说或记载,说明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这种文明价值的建构过程。
节庆文化学者认为,今天的许多节日礼俗大多可以在先秦找到其萌芽状态,而在汉代找到其源头。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于是,如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成为全国性的节日。到了魏晋时期,民族大迁徙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大交流,促进了节庆文化的融合。
唐宋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促进了节日向礼仪性、娱乐性、养生性的方向发展,演变成为真正的良辰佳节。春节放爆竹原是一种驱邪手段,此时全部变成了欢乐的音响;元宵节祭神灯火变成了游艺观灯的活动;中秋节祭月变成了赏月思乡的佳时;重阳节由登高避灾演变为秋游赏菊的心旷神怡等。在节日风俗的演变中,还增添了许多体育和文娱活动,如放风筝、拔河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内容丰富的节日生活画卷。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让今天的人们对于宋代元宵佳节的灯火充满了无尽想象。
据节庆文化学者研究,唐宋以后,节日的发展比较平稳,元时期,融入了一些少数民族习俗。明清时期,节日风俗出现了三种变化:第一是更加讲究礼仪性和应酬性,礼仪变成了礼俗。逢年过节,人们出于礼尚往来而互相拜访送礼。第二是明代沿海经济大发展,一些以个体农户经济为基础的节日风俗逐渐被人们所冷淡,如祭土地神的习俗逐步弱化。三是游乐性继续发展,如元宵节观灯,由宋代的五天增加到明代的十天,昼市夜灯,热闹异常。清朝又增加了舞狮、舞龙、旱船、高跷、秧歌、腰鼓等“百戏”活动。
近年来,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深入人心,这有两个标志,一是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与元旦、五一、国庆等列入国家法定假日序列。二是主要的中华传统节日,包括全部少数民族的主要节庆文化都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正如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所说:人们在每一个传统的节日里,把共同的生活理想、人间愿望与审美追求融入节日的内涵与种种仪式中。因此,它是中华民族世间理想与生活愿望极致的表现。可以说我们的传统——精神文化传统,往往就是依靠这代代相传的一年一度的节日继承下来。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这便是我们节日的主题。我们为此而过节。
作者:邓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