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高级规划师、北京创思智趣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在这一背景下,成都从多个层面加快推动“三个做优做强”重点片区建设,形成了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从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层面来看。成都积极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聚焦“五个互联互通”,持续提升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和城市能级。首先,全面拓展战略通道,打造国际级大都市的开放创新平台。要进一步强化成都的国际门户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在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的节点地位。要持续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工程建设,畅通“欧盟—成都—东盟”通道网络,用好国内国外双重创新要素,提升城市的创新策源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化成都与重庆主城区、成都都市圈与重庆都市圈的创新资源对接和平台共享;其次,要进一步在发展战略中锚定生态文明之本,立足超大城市发展阶段特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公园城市建设持续践行新发展理念,并强调生态文明引领都市圈与城市群的功能协同、区域协调;再次,要在城市群尺度上进行治理体系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以智慧科学敏捷的手段促进超大城市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持续完善。
从成都的重点片区单元实践的层面来看。重点片区建设拓展了成都发展的内涵,创新了城市发展新形态,以重点片区为骨架,实现了产业、人口、生态与信息的多维重组,最终实现城市能级的跃迁。具体来说,在产业上,通过规划引领,推动了项目集群建设。通过将重点片区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与专项规划,以空间要素保障项目的快速建设和开发运营;在人口上,坚持城市功能导向,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实施容积率指标转移平衡,引导人口布局的优化。以优质均衡、就近满足的人口导向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来促进人口向重点片区的集聚;在生态上,完成国家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广泛建设“口袋公园”“金角银边”等城市绿地,优化城市生态网络,提升城市宜居品质和城市生物多样性。
从城区的尺度来看。空港是城市的交通枢纽、产业高地,也是城市形象彰显的“会客厅”。面对“一市两场”的机遇,双流积极做强“国际航空门户枢纽”核心功能,构建“环港经济区”,持续推进航空产业创新发展和城市品质提升。一方面,双流围绕双流机场周边区域打造“环港经济区”,通过产业集群与要素集聚,为都市圈构建区域级增长新引擎。通过航空服务业、航空制造产业向二三产联动、港城融合进行产业链延展和产能升级,实现空港枢纽势能向产业动能转换的可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双流积极创新公园城市空港表达,优化城区形象与景观风貌,形成了与现代化大都市国际交往职能相符的国际窗口。双流顺应空港园区向创新集群演变的趋势,从科技企业、尖端人才对环境品质和生活体验的需求出发,打造以绿色宜居、科技感与智慧场景为特色的环境,形成了国际化和面向未来的城区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