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集、拜月集、街头音乐、提灯夜游……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正逢12周年的成都传媒集团东郊记忆文化活动奏响独特乐章,国潮之盛,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在年轻人聚集的B站上,央视推出的《宅兹中国——三星伴月蜀中秋》《乐动中国:中国传统乐器公开课》等频频火上热搜;《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斯文江南》,典籍文字气韵生动,弹幕中“二刷”“三刷”的网友屡见不鲜……
Z世代国潮文化消费的大势下,越来越多的文化节目不断破圈和跨界,国风国潮牵动的,不仅是器物、人物和故事,更是审美、情感和认同;它所体现的,不仅是赓续文脉、续写辉煌的文化自觉,更是坚定的文化自信。
当国潮与文化节目相遇,透过历史长镜观照当下,国潮节目如何行稳致远?更值得追问的是,为何传统文化类节目持续破圈形成时代的潮流现象?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总导演之一程万里表示,年轻观众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个性化,这对国潮节目等文化类节目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以独特视角和创新形式呈现传统文化,使其更加生动鲜活,符合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以谦逊的态度引导年轻观众,向他们分享传统文化魅力,激发他们深入研究、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兴趣。”
视觉化
文化的景观与奇观
更有烟火气
刚刚过去的中秋节,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中秋奇妙游》延续着国潮风的唯美风格,让观众再一次看到对东方美学意境一以贯之的表现能力。从《唐宫夜宴》出圈后一路开挂的“中国节日”系列已有三载,这期间不仅推出了“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水赋》、“风吹仙袂惊鸿舞,气势磅礴壮九州”的《龙门金刚》、“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辞青》等精品节目,还让国潮“火”到了全世界。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国潮研究报告》中,指出国潮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具备中国元素,具备创新性,具备潮流性。它蕴含着让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国品牌和中国商品走向世界的使命。
近年来,国潮与文化节目的跨媒介创作已成公认的流量密码之一,《国家宝藏》《故事里的中国》《上新了·故宫》《万里走单骑》《舞千年》等现象级节目持续刷屏。在以视觉传播为主要途径的国潮大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藏的诗意总能在作品呈现的第一刻,激活身体里的文化基因,打开文化类节目的新思维和新格局。
随着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创作者开始重新思考,如何用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突破以往文化类节目的传播瓶颈。央视综合频道负责人贺亚莉指出,高新技术赋能文物文化传播,创新表达让优秀传统文化更接地气和烟火气。比如在不久前播出的《寻古中国·古蜀记》中,节目运用“XR+”、遗址大场景3D扫描等技术复原古城遗址和古蜀人容貌,让观众一览几千年前古蜀大地的生活风貌。
通俗化
打开“厚重”
拥抱更多人
“我从头到尾看完了,还没加倍速,居然不觉得枯燥。”“多来点这种视频。”近期,B站网友看完了《乐动中国:中国传统乐器公开课》之后,发出了如是感慨。这档由中国之声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联合推出的《乐动中国:中国传统乐器公开课》二十集融媒体直播节目正在持续播出,以时间为序细致梳理20件中国传统乐器及乐种。数据显示,自6月24日上线以来,该节目已播出15期,累计直播观看量超过2000万,全平台阅读量超3.5亿。
有质量却没流量,曾是传统文化题材节目创制的痛点。这档节目缘何频频迎来高光时刻、引发年轻人强烈共鸣?关键在于《乐动中国》独辟蹊径,主题轻巧又厚重。在展示中国传统乐器之妙、音乐之美的同时,将音乐、文化与新闻相融合,突出节目的新闻性,让历史与当下、新闻与艺术交相辉映,不断拓展节目内涵。7月29日《磬,会唱歌的石头》这一集,开场从前一晚举行的成都大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第一声音符源自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石磬说起,勾连起“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礼乐文明在当下的情感共鸣,该期节目话题“会唱歌的石头见证中华千年礼乐文明”登上微博热搜并被置顶,阅读量超1.6亿。优秀传统文化“活化”,成为当代人可亲、可近的精神滋养。
2021年2月,《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一期《尚书》后,“神仙选角”迅速圈粉,两季以来,其独特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也树立了文化节目的新标杆。两季《典籍里的中国》总导演、总编剧左兴感慨万千。典籍如灯,可以照亮世人,但如何让古代典籍变成可视化、故事化的作品,让更多人爱上典籍,创作团队经过10个月的思考和摸索,才最终找到答案。“我们的破题点是‘一部书、一个人、一个大故事、一个核心思想’,将典籍‘人格化’,将一部书和一个人牢牢绑在一起。”有些典籍的“一个人”找起来也不容易,比如第二季第五期《越绝书》,作者不详。在无数次研讨后,选择了成都走出的明代学者杨升庵,以他为主要人物视角,讲述《越绝书》中春秋时期的吴越争霸。杨升庵《临江仙》词中写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如今讲史的“白发渔樵”早已不知何处去了,记载的史事,通过《典籍里的中国》依然在观众中传承着,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这样通过影像的力量,链接受众、赋能文旅、共享知识,触达更多领域更多人群。
情感化
与时代共情
的IP集合体
从世遗到非遗,从考古到文博,从典籍到简牍,从国乐到杂技,从服饰到中医……央视综合频道负责人贺亚莉强调,国潮等文化类节目不仅要从多维视角解读传统文化,还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力量与时代共情。在节目《古韵新声》端午特别节目中,设计了一场屈原与余光中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很多观众感叹“曾经熟读的诗句,今天才真正读懂”。贺亚莉表示,“正因为家国情怀一直流淌在每个国人血脉之中,所以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与之共情。”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总导演之一程万里说,河南卫视在各大平台设立了粉丝群,定期收集年轻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及对节目制作的建议。年轻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超出大家预期,他们不仅喜欢观看传统文化节目,还热衷于在弹幕和评论区交流。“Z世代生长在信息丰富、开放多元的时代,他们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和探索意识较强。国潮等文化类节目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年轻观众的大力支持,也为文化类节目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程万里认为,国潮节目仍有巨大创新空间,如文旅融合、以美育赋能等,都为创作提供了新视角。
“中华典籍里有《孙子兵法》《本草纲目》《天工开物》;中华传说中有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中华美学里有兴观群怨、澄怀味象、气韵生动……浩瀚的文化瑰宝有着足够的厚度与力量,必将在节目中大放异彩。”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杨洪涛建议,除去视听产品之外,还要从传统文化、非遗传承、古法制造中开发兼具艺术美感和实用价值的文化产品,像《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登场了!洛阳》等节目都已研发相关文创产品,“要重视文化IP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全媒体覆盖、全产业链开发的国潮IP集合体,实现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