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批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节目持续刷屏,从1.0时代到3.0时代,文化类节目不仅从形式到内容不断升级,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如今已成为非虚构类节目中当之无愧的顶流。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尔雅认为,深入考察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发展之道,对于整个电视行业甚至电影和短视频行业的良性发展,都富有启示意义。
尔雅研究发现,文化类节目的大量涌现,经历了一个由政策推动到市场自主参与的过程。21世纪初,电视综艺节目有过一段过于依赖引进节目模式的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3年12月,当时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积极开办原创文化节目 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通知》,为原创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引导,文化类节目随之进入发展的繁荣期。“除了政策引导的因素,综艺节目在题材上向文化领域拓展,也跟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关。当观众对发展进入瓶颈期的真人秀节目感到厌倦之时,以提供文化和知识为目的的文化类节目让人耳目一新。”
文化类节目的迭代升级,尔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观察。第一、题材拓展,从通识到专业。早期的文化类节目以汉字读写、谜语成语竞猜、诗词歌赋比赛为主,主要提供通识性文化知识,现在则聚焦于具有较强专业性的文化内容,如典籍字画、文物考古、传统曲艺、手工技艺、礼仪冠服等。随着题材向垂直细分领域拓展,文化类节目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内容越来越丰富,彰显大众媒介的教育功能。“在各种文化类节目中,最令人意外的是,文博考古类节目尤其是考古遗址类节目的走红,比如《国家宝藏》《中国考古大会》等文博考古类节目大量圈粉,大大增强了年轻观众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尔雅说。
第二、形态创新,从媒介融合到科技助力。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现在的文化类节目在形态上堪称百花齐放:访谈、朗诵、情景剧、文艺表演、游戏、竞技、户外旅行等形式被广泛应用到节目中,且新形式还在不断推出。对文化内容的表现,从单纯的专家讲述发展到综合运用情景剧演绎(如《国家宝藏》)、实地考察(如《万里走单骑》)、“具身”体验(如《非凡匠心》)以及跨媒介改编(如《只此青绿》)等,让专业性很强的传统文化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拉近了当代观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在媒介融合加速推进的背景下,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平台等新媒体,互相借鉴,优势互补,推出了不少既具有厚实内容又具有时尚网感的文化节目。比如,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完全抛开传统的节庆晚会形态,把叙事性的穿越剧和展示性的文艺表演结合在一起,整个节目充满“网感”,是网剧、网综、“快闪”的组合形态,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成功实现破圈传播。
数字媒体技术在节目中被大量运用。《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考古大会》等文化类节目,大量运用VR(虚拟现实)、XR(扩展现实)、裸眼3D、全息扫描等技术,在演播室里打造出千年前的历史场景和万里之外的考古现场,让典籍、文物变得可视可听甚至可感可触。通过场景化、故事化的演绎,文物背后的人与事被挖掘出来,文物和历史都“活”了起来,增强了观众对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第三、美学升级,从文化节目到国潮节目。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文化类节目除了向观众普及文化知识,还要给予观众审美享受。传统文化是个富矿,其中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曲艺舞蹈、手工技艺,都可以成为文化类节目的选题来源,但这些文化内容需要经过二次创作,才能影像化、视听化。1.0时代的文化类节目,很多是用真人秀的节目形态去“套”传统文化内容,文化内容尚未经过视听化改造,其美的一面并未充分展现出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在引进节目模式基础上呈现原创内容,开创了文化类节目的1.0时代;《朗读者》《国家宝藏》等积极进行节目形态创新,开创了文化类节目的2.0时代。2.0时代的文化类节目,开始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更加适合电视表现的内容,比如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朗诵、表演,把静态的文物转化成故事演绎等,并注意挖掘其中的美学内涵。到了3.0时代,文化类节目坚持“唯美”理念,综合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创造性地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视听化甚至是“大片化”呈现。从《唐宫夜宴》到《只此青绿》再到《中国好时节》系列节目,均以不亚于电影大片的视听效果,向观众展现了或雍容华贵、或冲和典雅、或清新自然的传统美学。文化类节目借助电视、短视频等不同媒介的传播,成为彰显中华美学风范的重要文艺载体。
尔雅进一步说,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艺术设计的结合,造就了一大批国潮品牌,因此有不少论者将2.0时代之后的文化类节目称为国潮节目或新国潮节目。 “总之,从内容到形式,从创意到品质,文化类节目不断迭代升级,唤醒了人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激活了现代人旺盛的文化需求,同时也开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