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掩映间,兽影浮动。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1445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分布有大熊猫、雪豹、川金丝猴、羚牛、红豆杉、珙桐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
“从2021年至2023年9月底,已累计修复16.2575万亩大熊猫栖息地。”10月12日,记者从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获悉,自地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以来,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以保护大熊猫旗舰物种为引领,加快修复大熊猫中小型栖息地和迁徙廊道,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龙门山生态屏障功能,计划在2025年修复大熊猫栖息地30万亩。
为加强保护修复,护美自然生态,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以自然修复为主,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持续修复大熊猫栖息地,着力将碎片化的栖息地串联成片。今年前三季度,已完成大熊猫栖息地自然修复5.1205万亩。大邑火石溪、崇州巴栗坪、都江堰长河坝等点位人工修复项目已经陆续开始施工建设。
“我们也将在以后的人工修复过程中考虑提升生态景观效果,恰当融入社区协调发展、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等其他工作需求。”成都熊猫管理分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成都正持续加强片区农副产品标准化管理、品牌化建设,片区内枇杷茶、“川熊猫”竹笋、青城雪芽等9个生态产品已首批获得“大熊猫国家公园原生态产品”认证。
与此同时,成都还持续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已推动都江堰飞虹社区、彭州宝山村、崇州鸡冠山村、大邑云华村4个村(社区)申报创建大熊猫国家公园友好示范社区,并启动促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社区发展。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还以宣传原生态产品、开展研学活动、设置慢直播等方式,让市民共享自然之趣味。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