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10月18日

科幻之光如何穿越星空并照进现实

访谈嘉宾

谭楷:作家、编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科幻世界》杂志社总编辑,获中国科幻终身成就奖。创作的两部长篇报告文学《让兰辉告诉世界》《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分别获第13届和第16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谈中国科幻文学

科幻文学能够培养年轻人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让我们更加注重往前看、往前走。我们需要科幻,将中国人的眼光牵向宇宙,穿越星空。

中国科幻文学的源头在哪里

成都日报:您从1979年就调到了《科学文艺》,也就是现在的《科幻世界》,可以说是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您在新书《银河礼赞——我亲历的中国科幻》中,生动描绘了中国科幻的璀璨银河的升起过程。您认为中国科幻文学的源头在哪里?应该怎么样去定义和认识科幻文学?

谭楷:中国科幻文学的发轫,最早要追溯到梁启超与鲁迅。1902年,梁启超在自己主办的《新小说》杂志上开设“哲理科学小说”专栏,推出了凡尔纳的《海底旅行》,当时叫作“科学小说”。1903年,鲁迅用文言文翻译了世界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在序言中,鲁迅这样描述科学小说的实用性:“故掇取学理,去庄而谐,使读者触目会心,不劳思索,则必能于不知不觉间,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势力之伟,有如此者!”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文学形式,科幻文学给梁启超、鲁迅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一种新奇感。但遗憾的是,科幻文学并没有形成规模和气候,也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科幻文学真正开始为中国人熟悉,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了。

上世纪50年代,凡尔纳最著名的“海洋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此后,大量的科幻文学作品被翻译到国内,同时,以郑文光、叶永烈、童恩正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科幻作家,创作出了一大批极具影响力的科幻文学作品。改革开放以后,1979年,《科学文艺》在成都创刊,1991年,《科学文艺》正式更名为《科幻世界》,鲜明地举起中国科幻的大旗。几经起落的中国科幻文学终于迎来了春天。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科幻文学?有三句话奠定了我从事科幻文学工作的底气。鲁迅曾说,“导中国人群以行进,必自科学小说始!”他是从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角度来看待科幻文学的作用。鲁迅认为,在那个人人只想金榜题名、升官发财、封妻荫子的时代,凡尔纳却描绘出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探索宇宙这样不同的梦想,要改变中国,就得改变中国人的梦;第二句,是爱因斯坦说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包涵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人类进步”;第三句,是流沙河所说的“没有幻想的人,是灵魂的残废”。我一直认为,科幻文学能够培养年轻人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让我们更加注重往前看、往前走。我们需要科幻,将中国人的眼光牵向宇宙,穿越星空。

科幻文学与科普文学有何区别

成都日报:如您所说,科幻文学打开了现实生活中看不见的维度。相较于其他文学类型,无论是对于作者还是读者来说,科幻文学是有一定的门槛的,它与科普文学作品有什么区别?

谭楷:科幻与科普虽一字之差,但区别很大。科普的关键是传播准确而具体的科学知识,不能有一字差错,是事实层面的写作,但科幻不一定要去承担普及科学知识的任务,它是想象力的产物。

科幻小说的阅读和写作,需要具备足够的科学素养和知识,对物理、化学、天文等自然科学要有起码的了解。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科幻作家郑文光,就毕业于中山大学天文系。可以这样说,科普能够为科幻写作和阅读打下基础,培养受众。日本学者岩上治曾说,中国要发展科幻,首先得有一个基础,还得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没有科学普及,就没有科幻的发展,科普读物要先于科幻读物发展。但是,我认为不能将科普当作科幻,杨振宁也讲过,没有哪一位科学家是通过阅读科幻小说来学习科学知识的,科幻小说的作用,就是让读者“大胆幻想”“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更重要的是,科学知识有一定时间性,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如果只去解读具体的科学知识,一旦知识过时,作品也就废了。

美国有400所学校都开设了科幻公开课,专门讲科幻,就是要告诉学理工科和学文科的学生,科幻文学就是一种幻想文学。但我们的起步太晚,最早只有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两所学校有类似的课程。当然,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科幻课。所以,科幻如果要发展,教育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教育不能束缚孩子,而是要让他们迸发出更多的想象力,让他们更有思想、更有活力。

科幻文学创作有怎样的规律

成都日报:科幻文学在中国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从《科幻世界》的视角,您觉得科幻文学创作有怎样的规律?科幻文学要持续进步、创新,还需要什么条件和环境?

谭楷:中国优秀的科幻文学作品,几乎都是从《科幻世界》这里走向读者、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在我的印象中,几乎所有的科幻文学作者,都在《科幻世界》上发表过作品。韩松的《宇宙墓碑》和何夕的《光恋》发表于1992年,王晋康的《亚当回归》发表于1993年,刘慈欣的《鲸歌》发表于1999年。

在我看来,他们4人各有特点,韩松堪称科幻小说的思想家,他的《宇宙墓碑》展示了渺小的人类矢志不渝的探索,并留下悲壮的记录,透露出一种哲学思考;何夕将爱情融合进了科幻的构思之中,为年轻人所接受;王晋康的写作,始终在关注“生命”这一永恒的话题,他的《生命之歌》,就是源于纪录片展示的在非洲严酷的旱季中,野鸭妈妈们集体抛弃幼雏的决绝之举;而刘慈欣的作品,则深受阿瑟·克拉克的影响。

有人说,科幻文学也是在回应现实。这当然是它的一部分功能和作用,但是,我认为每一个科幻文学的作者,更多的只是想写出一部好的作品,而并不是想着去教育或者教化谁。科幻文学的创作,同样遵循着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不能带有功利性,必须纯粹一点。那些好的作品,都和酒一样,要埋在“地下”,去经历时间的“发酵”,埋它个好多年再拿出来,才能经受得起历史的检验。

科幻文学如果还想要持续不断创新,就需要更多的人来研究科幻文学,做文学批评。好的评论家对文学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俄罗斯文学如果没有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三位文学批评家,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作为科幻文学的编辑,我也思考过科幻文学如何才能写得更好。首先,科幻一定会涉及到一个真与假的问题,如何让假的幻想进入到真实的生活,让读者去相信它,这一定是有技巧的,阿西莫夫是怎么做的,克拉克是怎么处理的,应该去研究;其次,我们应该如何把硬核的科学知识融入到小说的情节中,去讲故事;最后,我之前说过,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幻小说是很前卫的。我们如何才能把最新的科学知识拿过来,让它成为创作源源不绝的养料?这些问题,都需要去总结去发现,理论研究要跟上。

谈世界科幻大会

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的举办,既提供了一个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也有利于整合科幻和科技资源,促进科幻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科幻之都”将让成都城市形象更有标识性,科幻全产业链的发展,也会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成都为什么能成为中国科幻重镇

成都日报:《科幻世界》和成都相互影响,相互成就。您是成都科幻界重大事件的参与者,也是成都成长为中国科幻重镇的见证人。能否分享一下您经历的科幻盛会背后的成都故事?成都为什么能成为中国的科幻重镇?

谭楷:除了正在举办的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成都还多次举办过科幻界的盛会。《2018年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国内开展科幻活动最多的地区分别是:北京、四川、上海和广东,占全国科幻活动的比重分别为20%、17%、13%、9%,其中,四川地区的科幻活动基本集中在成都。

第一次是1991年的世界科幻专业协会年会。这场年会被评为中国科幻的里程碑,当时的协会主席诺曼·斯宾雷德说,这是该组织成立以来最成功的年会。年会在熊猫之乡卧龙进入欢乐的高潮,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幻作家围绕三堆篝火跳起了欢乐的锅庄舞,竟夜狂欢。哪怕几十年过去了,我现在都印象深刻。

6年后的1997年,成都成为“国际科幻大会”的分会场。那一年,《科幻世界》连续4年高速增长,成为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世界通讯卫星之父阿瑟·克拉克作为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幻作家也发来贺信。此会的最大亮点是驾驶“阿波罗号”和“联盟号”曾在太空“对接”的5名美俄宇航员在北京和成都,实现了“与千万中国青少年的对接”。

第三次是2007年举办的成都国际科幻大会,世界各地的科幻大师会聚蓉城。历经2007年、2017年两次国际科幻大会,成都决定把此前每十年一次的大会,变为两年一次,固定在成都举行。拥有这些丰富的办会经验,世界科幻大会落户成都显得水到渠成。

成都与科幻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1979年。标志性事件就是,有着科幻界“黄埔军校”之称的《科学文艺》在成都出版发行。由此,科幻的种子开始在广袤的天府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现在,成都已成长为全国的科幻重镇。

为什么是成都?这其实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认为与成都的历史底蕴和现代气质密不可分。从“太阳神鸟”反映出古蜀人特异的太阳神崇拜,到有着“千里眼”“顺风耳”之誉的青铜面具,古蜀文明有着相对于中原地区的独特和神秘。

现代成都,科教资源丰厚,拥有65所高等院校、622.3万人才、3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21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科学知识的普及、科技人才和科幻迷的庞大,为科幻文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早在2019年,成都就被评为当年的“中国最科幻城市”。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在科幻作家占总人口比例、机构活跃度、科幻会展和主题公园潜力等指标上,成都都拥有巨大优势……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累叠起来的资源禀赋,与多元包容的城市气质相结合,组成了科幻之城的基因。

如何通过科幻让世界认识多彩的成都

成都日报:科幻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科幻刊物、科幻作品是搭建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科幻大会、论坛被认为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成都如何用好这些“科幻”语言,让世界真切感受到城市的外在形象与内在品质?

谭楷:前面也说了,100多年前,鲁迅、梁启超等有识之士认为,科幻作品能够培养人的科学思维,激发人的科学力量,正是在他们的翻译和推介下,科幻才进入了中国。

当前,中国的科幻文学要走出去,要让世界通过科幻文学来认识中国和成都,也要以优质的科幻作品为媒。改革开放后,中国迎来第一次科幻高潮,当时川渝地区的科幻作家分量很重。1980年上映的中国第一部科幻故事片《珊瑚岛上的死光》,就改编自童恩正于1963年创作的同名小说。童恩正196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1984年任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

但1980年代中期,各地科幻报刊相继停刊,偏居西南的《科学文艺》幸存下来了。从1986年设立银河奖,到1991年《科学文艺》更名为《科幻世界》,此后,围绕杂志与银河奖,大批科幻作家被挖掘出来,成都也成为中国内地最引人注目的科幻阵地。

从《科幻世界》成长起来的一大批科幻作家,成为了今天中国科幻界闪耀的星星。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韩松等著名科幻作家,都与成都有着深厚的渊源。通过这本杂志,许多科幻迷成了科幻作家,也孕育了更多关于科幻的故事。当他们的作品走向世界时,世界也就多了一个认识中国和成都的机会。

除了科幻刊物和科幻文学作品,科幻奖项、科幻会议等,也是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载体。比如,以成都申报1991年的世界科幻协会年会举办权为例,其申报过程之曲折、举办效果之良好,堪称“中西合璧”的经典案例。

当时,由于西方舆论的影响,许多国家的会员对1991年世界科幻专业协会年会能否在成都召开表示怀疑。以《科幻世界》杂志社首任社长杨潇为团长的代表团,乘坐8天8夜的火车,前往荷兰海牙,为成都争夺举办权。代表团出访前,精心准备了介绍四川改革开放成果的英文版录像《四川走向世界》。

在这之前,已通过寄照片、圣诞卡、通信等方式,宣传了中国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情况,为最终获得举办权做了很好的铺垫。而在会场上,代表团精心布置了“中国之角”,展出介绍中国成就的图片、图书、工艺品,大大缩短了中国和欧美各国代表的心理距离。经过激烈角逐,诺曼·斯宾雷德宣布:1991年世界科幻专业协会年会在中国四川成都召开。

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正在进行,全世界最有想象力的一群人跨过文化和语言的壁垒,带着对科幻的热爱会聚在天府之国。我们可以借鉴历史经验,用好科幻这门世界通用语言,真实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历史、文化、科技和文明,让世界认识一个丰富多彩的成都。

成都如何推动科幻全产业链发展

成都日报:世界科幻大会还将吸引来自游戏开发、动画特效等产业的从业者。近年来,成都如何推动科幻影视文创、科幻装备智造等科幻产业发展?今后,在科幻产业发展过程中,为吸引和留住人才与创意,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谭楷:随着越来越多的科幻场景变成现实,科幻便不只是一种创作文化,还衍生出具有蓬勃潜力的产业形态。上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了科幻产业转型,尤其是随着科幻电影《星球大战》的热映,科幻主题公园、游戏玩具等相关科幻衍生品的发展也被带动起来。

当前,我国科幻产业已形成以科幻IP为核心的全产业链条,科幻文学、科幻影视、科幻动漫、科幻主题乐园等全产业链的开发和运营,极大带动了城市经济和文化的发展。《2023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科幻产业实现总营收877.5亿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打造科幻城市,探索科幻产业化的道路,也成为国内不少城市竞争的重要赛道,北京、深圳、重庆等城市都在大力发展科幻产业。成都的经济产业基础扎实,科幻文化氛围浓郁,有着发展科幻产业的良好基础。

而且,围绕科幻产业发展,成都早就谋篇布局了。几年前,成都就宣布打造“科幻之都”,并出台了多项举措。打造“科幻之都”,不仅是为了满足科幻迷的需求,它本身符合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朝着占领价值链高端迈进。因为科幻是基于对科学的幻想,不是凭空玄幻,它和“科技”二字紧密相关。

科幻产业背后是各种现代科技元素,而科幻产业的生产力水平,直接受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成都是我国重要的科技中心,拥有硬核的科技实力和扎实的产业基础。科技创新的良好底蕴,为科幻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助于产业价值的最大化,推动科幻企业、科技元素加快集聚。

不管是创作科幻文学,还是发展科幻产业,人都是最重要的因素。以科幻为代表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机制,可激发企业家在产业场景中的创新灵感;科技理论突破、科技装备制造,可为科幻作家带来创作灵感。也就是说,科幻文学创作与科技产业发展之间是一种双螺旋关系,科幻作家是想象力,企业家是创造力,二者互相启发,互相赋能。

因此,让科幻作家的想象力、企业家的商业眼光得到充分释放和碰撞,非常重要。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的举办,既提供了一个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也有利于整合科幻和科技资源,促进科幻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科幻之都”将让成都城市形象更有标识性,科幻全产业链的发展,也会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张舟 陈仕印 制图 姜蓉

--> 2023-10-18 1 1 成都日报 c121944.html 1 科幻之光如何穿越星空并照进现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