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10月19日

专访刘慈欣

希望百年后的人类远超我们“想象”

刘慈欣(中)接受采访

18日上午,媒体记者们扛着“长枪短炮”,提前一两个小时到达采访地点,只为抢到刘慈欣和罗伯特·索耶群采会的前排位置。

作为一位与成都关系深厚的科幻作家,刘慈欣表示,本次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的举办,是值得被载入中国科幻史册的一笔。“现在世界规模最大的世界科幻大会来到这,我认为这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它可以让中国的科幻作家、读者、业内人士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幻人有更多的交流。”

记者:科技冲击认知,现在的人们是否更需要科幻小说?

刘慈欣:时代需要科幻小说,时代正被科技快速改变着,科技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科技和想象力相结合,为我们描述出一种未来图景,让我们到达遥远的宇宙空间。所以我认为这个时代很需要科幻小说。

记者:科幻作家总是在畅想未来,您觉得科幻大会在未来会产生什么样的深远影响?

刘慈欣:科幻小说中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我们都是一个整体,都生活在这个尘埃上。所以说科幻文学是最能够引起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人们共鸣的一种题材,因为它里边所描写的梦想是全人类共同的梦想,描写的噩梦、危机也是我们要共同面对的噩梦和危机,所以它确实是一个能连接起全世界不同文化的桥梁。

记者:如果您对一百年后的人类说一句话,您会想对他们说什么?

刘慈欣:希望他们能够远远超越我们这一代,不管他们的生活,还是他们的成就,还是他们那个时代人类所生活的范围,都远远超出我们这一代科幻作家的“想象”。

记者:您曾经说过希望30年后能进入太空,请问您现在还在为这个目标努力吗?进入太空之后您想做的是什么?

刘慈欣:当时想进入太空只是想一个人作为一个太空游客进入太空,自己作为一个科幻迷、科幻作者去领略和感受太空。现在不一样,现在要进入太空肯定成为一个新闻事件,走进镁光灯下。或许过很多年,当进入太空变成很平常的事情时,我会在不引人注意的情况下买一张票进入太空。

记者:您曾在一次对谈中提到中国科幻真的要突破还是要在创作的方向上改变,这些东西是雨果奖提供不了的,在创作方向上所需要作出的改变和努力,想请您展开解释。

刘慈欣:科幻小说在中国并不是非要有一个统一的方向,这是文学题材最忌讳的一点。不要非归到一个旗帜之下有一个统一的方向,我觉得中国科幻发展最良性的情况应该是百花齐放,有众多的风格、众多的题材,有一些方向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目前中国的科幻也正在朝着这个比较良好的方向去发展,目前中国科幻的特点还是处于风格很多样化的情况。

记者:您说过科学带来的神奇感是科幻诞生的土壤,刚写的时候觉得很震撼的东西不久后会平淡无奇,请问这是您当前写作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吗?您有尝试哪些应对的方法?

刘慈欣:这是写作面对的挑战之一,作品开始写的时候自我感觉很震撼,写到一半科技发展脚步已经追上来了,要就此搁下重新开始写作。现在的确有这个问题,科幻不管它现在变成什么样子,它最初建立在科学那种神奇感之上,这种神奇感对科幻小说至关重要,但科学技术融入生活当中,它会失去这种神奇感,至少对传统类型的科幻小说打击很大。现在的科幻小说作家们都在努力用更多的文学手法、更丰富的角度来创作科幻。坦率地说,到目前为止觉得效果并不是很好。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泽登旺姆

摄影 熊一凡

--> 2023-10-19 泽登旺姆 专访刘慈欣 1 1 成都日报 c121977.html 1 希望百年后的人类远超我们“想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