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唐代诗人张若虚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北宋画家“希孟”,就以一幅《千里江山图》,在中华书画史上留下一座令无数后人仰视的高峰。
但这样一位作画时年仅十八岁的天才,开场就成为绝响。除了画末题跋上提及他的名字“希孟”,史籍中再无他的消息。“这位名为‘希孟’的天才少年,为何能得到宋徽宗的亲自指点?他师承何处,未及弱冠便有如此功力?他的结局又是怎样?”这样的疑问,引发后世无数人的好奇,也带给了作家海漄创作《时空画师》的灵感。
将科幻与历史结合,以想象的力量赋予“希孟”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海漄的《时空画师》成功入围2023年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奖,这也是该类别里唯一的中文作品。在很多人看来,历史似乎指向过去的事实,而科幻更多指向未来的想象,将科幻和历史结合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结合自己创作的经历,海漄进一步表示,“历史本身就是极为精彩和丰富的,只要翻找的材料足够多,总可以在其中找到一星半点与脑海中故事不谋而合的交汇点。”
从青少年时期阅读雨果奖作品到如今成功入围雨果奖,海漄实现了从科幻爱好者到科幻创作者的嬗变。对于雨果奖以及中国科幻事业近年来的发展,海漄有着切身的体会。
“从很久以前开始,我在购买科幻书籍时,雨果奖获奖作品就相当于品质的保障。它是科幻圈最有影响力的奖项之一,任何作者能获得它,都是一项巨大的荣誉。而在科幻发展的历史中,它也确实为我们科幻迷和后人标定了足够多的经典之作。”海漄说。
海漄进一步指出,《三体》获得雨果奖,从小的方面说,首先当然是因为它本身极其出色,“但从大的方面说,科幻的基础在于科学和想象,只有一个足够大、足够朝气蓬勃的国家才会孕育出科幻的土壤,美国曾经是这样的,未来我们也可以是这样的,中国的科幻作品逐渐走出国门,受到国际关注,是必然的趋势。”
谈及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的举办地成都,海漄说:“成都曾是我出差途中的一个中转站,除此之外,它和我在现实生活中就没有太多交集了。但通过科幻,这里几乎成为我的精神故乡。”
上初中时,海漄曾看到同学手中有一本《科幻世界》,借来一看,立即被潘海天的《饿塔》所震撼,从此开始一期不落地购买。
“从很早以前起,我就想来参观一下在成都的《科幻世界》杂志社、八光分公司,我想这也是很多科幻迷的愿望。”海漄说,最近来成都,他惊讶于当地科幻氛围的浓厚,“很多家长会出自真诚的喜爱,而不是为了功利性的目的让孩子阅读科幻,这是我在其他地方没看到过的。”
在海漄看来,成都几乎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已经具备科幻全产业链的城市,“或许现在就正处于爆发的前夜,而科幻大会,就是一次契机。”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白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