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特邀《科幻世界》副总编辑姚海军以“科幻之都”成都为坐标,以个人视角回顾中国科幻发展史,感受科幻之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上世纪80年代,正在上初中的姚海军在数学老师的“书包”里“碰见”了自己的科幻启蒙小说《布克的奇遇》,连夜读完后,他开始迷恋上了这种“神奇”的小说,读到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后,更觉得无法自拔。1986年,还是在校学生的姚海军创办了科幻杂志《星云》。手刻蜡纸,后来有了机打蜡纸、铅印……一期期做下来,他结识了天南地北的作家和科幻迷。1997年,北京国际科幻大会之后,姚海军受到科幻作家们的引荐,经山西《科幻大王》辗转来到成都《科幻世界》杂志社。自此,他将爱好转为职业。
1999年,姚海军第一次看到了刘慈欣的投稿作品,是两篇短篇小说《鲸歌》和《微观尽头》,这给姚海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回忆道:“作品宏大的想象和宽阔的视野,让我兴奋不已。”随后,刘慈欣开始在杂志上大量发表作品,得了“雨果奖”的《三体》就是在《科幻世界》上进行连载的,姚海军是第一位读者。他是刘慈欣和其作品《三体》成名乃至走向世界的重要推手,著名科幻作家董仁威赞誉他为“科幻掘金人”。
2002年,作为骨干编辑的姚海军提出了“作家专辑”的策划,得到了主编阿来的支持。那一年,刘慈欣、王晋康、韩松、柳文扬、星河、何夕等多位明星作家被集中呈现。同时,许多作家开始创作长篇小说,仅靠《科幻世界》的杂志平台已经不能满足作家的成长,科幻图书“视野工程”应运而生。“视野工程”主推三大书系,分别是收录西方经典作品的“世界科幻大师丛书”,汇集海外各类风格和流派的“世界流行科幻丛书”,以及被给予最多期望、最核心的原创系列“中国科幻基石丛书”。
从第一本“中国科幻基石丛书”诞生起,姚海军就致力于挖掘和打造科幻畅销书。而刘慈欣《三体》三部曲,让中国科幻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三体》三部曲在全球范围内出版19种语言版本,销量突破2100万册,让中国科幻从杂志时代真正进入了畅销书时代。
谈及近两年的科幻作品,姚海军说,对刘慈欣、王晋康、韩松、何夕他们来说,科幻展现的是一种思辨的美感,更像是一场思想实验,侧重于关注宇宙、未来、人类命运等大问题,“并不是说他们的小说缺乏现实基础,而是相比当下,他们更多在思考‘人类更长远的未来’。”而当下新生代作家更多的是在小说中表达对生活现实的态度,“这一代的科幻迷可能更关注个体生命和大时代未来之间的互动。”
姚海军期待着,后《三体》时代,有更多科幻作品能够被广泛地阅读,“中国有大量有才华的年轻作家,他们身上有无限的未来,我们愿意以最乐观的态度来期待新的星光到来。或许他们现在还无法被看见,但随着时代发展,我们会离这些曾被忽略的星光越来越近。”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泽登旺姆 卢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