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成都市卫健委、成都市财政局、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及成都市医疗保障局联合印发《成都市县(区)域医疗次中心建设方案》的通知,正式迈开了成都市县(区)域医疗次中心建设的步伐。次中心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优化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持续满足群众高质量健康需求,从而有效辐射周边乡镇,分担县级以上医院就诊压力,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
从2021年至今,第一批20家次中心已经建成,第二批15家已进入创建阶段。值得关注的是,在两批共35家次中心建设单位中,由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牵头创建的就有16家。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市五医院牵头创建的次中心会占近半数?他们是如何做的?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次中心逻辑:
一个带动多个,推动分级诊疗
关于“次中心”的概念,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人还不知道,在此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市级三甲医院通常属于区域医疗中心,县(区)级医院则属于县(区)域医疗中心,而每个(区)县有很多乡镇卫生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辐射面各有不同,服务能力也存在一定差别。为了让“先进”发挥更好的带动作用,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均衡化,故成都市采用遴选“次中心”的方式,让三甲医疗机构直接对其提供帮扶,在提升“次中心”服务能力的基础上,带动其他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通过改善就医环境、更新诊疗设备、培育特色和重点专科、强化人才培养、提升信息化建设等,着力提升急诊急救能力和慢性病、常见病诊疗水平,从而让跨区域、跨级就医大幅减少,有效辐射周边乡镇,分担县级以上医院就诊压力,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
大邑县悦来镇公立卫生院就是我市第一批遴选出来的次中心建设单位。尽管悦来镇户籍人口只有3.35万人,但该院却辐射了周边市县乡镇10.2万余人。院长汤中永告诉记者,该院设有内、外、儿、妇产、急诊等42个科室,开放床位175张,在基层中属于设置很齐的乡镇卫生院。“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很多病人会涌入县医院以及更高一级的医院,不仅让病人跑更远的路、花更多的钱,同时也让上级医院承受更大压力。”
与悦来镇公立卫生院一样,新津区兴义镇中心卫生院、蒲江县大塘公立中心卫生院等都面临相同的发展问题。“以前出现胸痛症状的病人到我们这里求治,因为鉴别能力有限,我们不敢耽搁,一来就向上级医院转诊。但直接转诊同样有问题,万一转诊途中出现风险怎么办?所以我们急需掌握相应技能,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转诊才是科学的。”兴义镇中心卫生院王继林院长说。
在我市公布的第二批次中心建设名单中,新津区兴义镇中心卫生院、蒲江县大塘公立中心卫生院均位列其中,“我们顿时觉得有发展底气了。”蒲江县大塘公立中心卫生院院长杜跃虹说。
医联体后盾:
10年沉淀,成为次中心建设推动力
在我市遴选出来的前两批共35家次中心建设单位中,由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牵头创建的有16家,为什么?
梳理名单后不难发现,这16家基层医疗机构所处的地理位置绝大部分位于成都西部片区,包括温江、大邑、崇州、彭州、邛崃、都江堰、郫都、蒲江等地。众所周知,市五医院是成都西部区域医疗中心,为自己所辐射区域的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对口帮扶,是该院的职责所在。
然而,地域位置在成因中仅占极小的部分,最重要的是,经过10年的医联体建设,市五医院已经摸索出一套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快速提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10年前的2013年3月28日,以市五医院为龙头单位的“成都城西医疗联合体”正式启动运行,这是成都乃至全省首个医联体,当年即有34家基层医疗机构参与,成员单位涵盖了温江、大邑、邛崃、郫都、都江堰、崇州等6大片区的基层医疗机构。仅仅一年之后,医联体成员单位就升至48家,此后,又有很多基层医疗机构陆续加入,截至目前,数量已经达到127家。
该院并没有将医联体单位仅仅作为一个数据,而是根据每家基层医疗机构的具体情况,脚踏实地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帮扶。“每个医联体单位都有相对固定的领导和专家负责,医疗团队定时或不定时深入下去,除提供查房带教、坐诊、管理规范等工作外,我们会根据当地疾病谱以及基层医院的特点,协助他们打造特色医疗,让基础疾病患者留得下来,而疑难重症患者,我们则通过开辟绿色通道的方式实现双向转诊。”市五医院公共事业发展部部长王定超说。
大邑县悦来镇公立卫生院汤中永院长对记者说,该院被遴选出来成为次中心建设单位后,仅用一年时间就成功建设成为次中心,“一年看似很短,背后是市五医院10年帮扶我们沉淀出来的结果。可以说,医联体是次中心建设的强大后盾。”他说,以冠心病为例,以前,该院的医生技术能力欠缺,读不准心电图,“市五医院心内专家邹文淑经常下来带队查房、传授技术,几乎是手把手地教。如今,常规的心脏病患者都能在这里得到诊断,能够吃药解决的都不会远走其他医院,病情危重的我们会及时转诊,基层患者的安全感大大提升。”
全新帮扶策略:
MDT组团式帮扶,打造一院一特色
10年医联体建设,市五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形成了良好互动。次中心建设启动后,10年的经验沉淀成为巨大推动力。“医院党委班子非常重视次中心建设,在原来医联体建设基础上,再次出台了更为详尽的帮扶策略,建立一个长效的帮扶机制。”王定超说。
市五医院制定的《MDT模式下一院一特色及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已于今年8月正式实施,在这套方案中,除了强化“五大中心”建设(即区域医疗救治中心、片区医疗急救中心、人才培养中心、技术指导中心及公共卫生指导中心)外,还有四大原则(即品牌共享、人员共享、技术共进和数据共建共用)。在措施落实层面,该院确立了9大措施:管理协同一体化、党建共建全覆盖、骨干培训标准化、医务人员技术提升、特色专科(专病)建设、专家下沉MDT化、推进一张床一号通工作、科研协作以及医疗远程协作等。
该院负责人在解读这一方案时对记者说,其核心是以院领导包片的方式进行MDT(多学科协作)组团式帮扶,帮助次中心实现“一院一特色”,并争创市级基层特色专科。
大邑县悦来镇公立卫生院医务科长陈雨琼介绍说,在市五医院帮助下,该院的微创外科和呼吸科已成功获评市级基层特色专科。“市五医院每次来都是一个多学科专家团队下来,除了有我们需要的特色专科专家,还有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泌尿科等多个科室的专家。每次下来都会组织带教查房、疑难病例讨论、义诊等,让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看得见的提升。”
蒲江县大塘公立中心卫生院在今年被遴选为次中心建设单位后,将心血管内科确定为特色专科,并着手创建胸痛救治单元。该院王继林院长说,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在市五医院纪委书记汪俊带领下,以心内科主任郎明健牵头的MDT团队已经来了4次,就特色专科的打造及胸痛救治单元的创建进行了考察、分析、设计,“不同专业的专家分别就如何提升我们的业务能力都制定了计划,相信在一年以后,我们的变化将有目共睹,基层病人将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市五医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次中心建设中,“我们还要负责帮基层医疗机构提档升级,创建二级医院,让次中心更有效地去带动该区域内的其他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
宋建琴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邓晓洪 供图 市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