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茂林 卢晓莉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明确支持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几个重大关系。这“五个重大关系”,指明了全方位绘就公园城市新图景中需要秉持的根本遵循、重点任务和现实方案。公园城市是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以生态价值观为理论基础、以融合发展为内源动力、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目的,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新范式,是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
坚持公园城市建设的
根本遵循
公园城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形式。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成都天府新区视察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的概念,“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公园城市这一理念是在我国推进生态文明转型的大时代背景下关于城市建设的创新性论述,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下的城市发展新形态,为我国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现代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向。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它既是生态文明要实现的目标,更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唯一路径。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高级阶段,实现人类发展是文明进步的终极目标,因此,生态文明大背景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要在保证人类福祉水平的情况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除了要重视自然的工具性价值、不断促进自然工具性价值的增值,还应该重视自然的内在价值。只有正视自然的内在价值,重视自然的基础性、前提性、系统性,才能真正实现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公园城市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值得预期的潜能,公园城市将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现代化的有效实现形式。
把握公园城市建设的
重点任务
公园城市需要绘就城市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绿色图景,实现从“生态与经济发展背离”向“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转变。推广“公园+产业”的发展模式,以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绿色基础设施、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从理念到实践多方位倡导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产业全生命周期生态化转变,将公园城市发展理念贯彻于产业、产业园区等建设过程中,实现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迈进、从“双高”向“双低”升级、从粗放向集约转型。以园为核优化城市相关要素与功能配置,如公园绿地与商业服务业的统筹布局、传统业态与绿色空间的碰撞融合、文旅教培等新兴产业的生态价值等。
公园城市需要绘就城市与园林交相辉映的绿色图景,实现从“单纯物质空间建造”向“以人为中心的场景营造”转变。建立“人、城、园”协同共享、和谐共生、发展共荣的发展思路,助力公园城市建设由“园在城中”转向“城在园中”,以“人”为核心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将人视为新产业、新经济的创新主体,将创新创业、人文美学、绿色生态、智慧互联等原本各自发展的动力因素进行统筹,并有机融入经济社会活动中,实现聚人营城,激发城市发展内生动力。同时,构建“三生空间”融合机制、基础设施统筹机制、学科部门行业联动机制等和谐共荣的公园城市综合发展机制,实现生态美好、生产高效、生活幸福的目标愿景。
公园城市需要绘就城市与绿地协同耦合的绿色图景,实现从“城市中建公园”向“公园中建城市”转变。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实践表明,通过构建多层次城市生态绿化体系,塑造“绿漫蜀都、花重锦城、水润天府”整体意象,形成“两山两网、两圈六楔;六环九廊、公园棋布;绿道交织、多维绿网”整体布局,推动城市与生态绿地系统协同耦合,助力改变单核集聚、圈层蔓延的传统发展路径,以多尺度、多层次、网络化的生态绿地系统为依托构建城绿交融的美好场景。
践行公园城市建设的
现实方案
围绕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夯实公园城市建设的生命共同体实现路径。构建城市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公园体系、生态系统、环境品质、风貌形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锚固自然生态本底,践行“生命共同体”理念,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生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将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塑造城园相融、蓝绿交织的优美格局,建设绿意盎然的机遇之城。凸显格局之美、生境之美、环境之美和绿境之美,构筑三生共荣的城乡格局、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生境、碧水蓝天的优美环境与绿满蓉城的公园绿境,擦亮“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名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
围绕创造宜居美好生活,筑牢公园城市建设的民生福祉提升路径。开展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行动,推动公共资源科学配置和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为人民群众打造更为便捷、更有品质、更加幸福的生活家园。营造城园融合、全龄友好、舒适便捷的品质生活,从“无感增长”向“有感发展”转变。建设星罗棋布、类型多样的公园体系,塑造蓝绿交织的特色廊道空间,实施高效集约的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综合开发,推动多元复合的地下空间利用。通过活力开放街区的营造、优质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健康多元的游憩体验、融汇古今的人文感知等,创设人与人的沟通交流空间,增进公园城市背景下公众的获得感。
围绕营造宜业优良环境,高水平开放,探索公园城市建设的产城融合多元路径。围绕增强城市内生增长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壮大优势产业、鼓励创新创业、促进充分就业相统一,使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创新场景发展逻辑,引领公园城市高质量发展,借助新场景营造培育壮大新经济。应用场景具有提供新技术以商业化的应用支点、链接新产品与市场需求、提供市场促进商业模式迭代等多重功能。通过主动培育和供给丰富的应用场景,为新经济企业发展提供应用、制造需求、创造机会,促进新技术推广应用、新业态衍生发展、新模式融合创新、新产业裂变催生,推动新经济从创新走向应用、从概念走向实践。通过高水平产业功能区,促进生产性服务新场景营造以及生产生活消费场景相融合,加快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与消费场景、商业场景有机融合,建设集成生产空间、商业街区、生活社区和公共服务的产业社区。
围绕健全现代治理体系,高标准规划,织密公园城市建设的转型发展关键路径。筑牢底线思维、重塑经济地理,优化公园城市空间形态与结构。筑牢底线思维,以“三线控制”保障公园城市空间本底,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守生态保护红线,推动城市存量挖潜和内涵提升,坚持以水定人、以水定城。
(作者:廖茂林,中国社科院生态所研究室副主任,成都研究院副院长;卢晓莉,成都市社科院同城化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