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第18届东博会在广西南宁举行。在主题推介活动中,来自成都的空铁国际联运港、中国(四川)—东盟自由贸易合作中心等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创新载体登场亮相,受到现场与会嘉宾和代表的热烈关注。
从建设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到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多式联运综合试验区,从增强中国—欧洲中心发展能级到打造“一带一路”对外交往中心,从提升中韩、中德、中法等国别合作园区建设质效到加快推进“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十年来,成都聚力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充分发挥全方位对外开放平台作用,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自贸试验区13项成果
被全国复制推广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加大力度推进首创性、差异化改革”。贯彻落实规划纲要要求,成都海关联合重庆海关和川渝两地建设银行,共同推出“关银一KEY通”川渝一体化创新举措。
在这项创新举措推动下,川渝两地海关实现数据分中心系统互通,在全国首次实现电子口岸卡业务跨关区通办,川渝地区跨区域经营的进出口企业办理通关业务更便利了。
这只是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片区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片区已探索形成570余个改革实践案例,其中13项制度创新成果被国家层面采纳面向全国复制推广,62项制度创新成果推广到全省。
成都综保区
呈“三足鼎立”格局
今年7月,《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深化改革创新行动方案(2023—2025年)》出台,从贸易投资、物流枢纽、产业体系、开放平台以及营商环境五大方面推出24条措施。到2025年,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将基本建立与国际先进经贸规则接轨的制度型开放体系,建设成为投资贸易自由便利、经济要素循环畅通、产业集群优势凸显、监管服务优质高效、区域协调发展、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2021年,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成都的综合保税区数量增至3个,形成综合保税区开放平台载体“三足鼎立”发展态势。其中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额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综合保税区第一。
临空经济示范区发展
居全国第四
作为国内最早发展临空经济的城市之一,成都天府临空经济区发展位列全国前茅。《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2)》显示,成都临空经济示范区总指数排名仅次于上海浦东临空经济区、北京首都机场临空经济示范区和广州临空经济示范区,位居全国第四。
成都天府临空经济区被定位为成渝世界级机场群核心枢纽、临空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向西向南开放窗口和现代化空港新城,将打造15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和148平方公里的协同发展区。
从四川天府新区综合实力迈入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到西部(成都)科学城加快建设、成都超算中心纳入国家序列,再到入选首批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和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高质量打造临空经济示范区……成都坚持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服务新发展格局为引领,推动深层次改革、高水平开放,增强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能级打造开放层次更高、制度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经济活力更加充沛的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杨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