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召开的第三天,“在成都遇见未来——世界科幻作家对话中国人造太阳”主题实践活动在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西物院”)举行。
活动邀请了来自全球的科幻作家走进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装置现场,身临其境地体验大国重器,了解中国聚变领域的重大科技进展,通过创新科技为科幻作家点亮创作灵感。而在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年度“未来之选”揭晓仪式上,“中国环流三号”新一代人造太阳等入选“年度科幻计划”。
“真是太神奇了!以前只是在科幻作品中看到过。”科幻作家吟光说。站在核聚变装置前,来访的科幻作家发出一阵阵惊叹。据介绍,“中国环流三号”是目前国内最大、参数最高的磁约束核聚变实验研究大科学装置。西物院的科学家向科幻作家介绍,该装置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破解了等离子体大电流高约束模式运行控制、高功率加热系统注入耦合、先进偏滤器位形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标志着中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向高性能聚变等离子体运行迈出重要一步。
“这台装置完全国产化。它的离子温度可达1.5亿摄氏度,是太阳内部温度的10倍。它在2020年建成后,给世界聚变发展带来信心。”西物院博士科普团团长郑雪告诉记者,目前核电站等应用的是核聚变能。核聚变能具有资源丰富、固有安全、环境友好的特点,是一种“终极能源”。太阳发光就是核聚变的效应。“中国环流三号”是仿照太阳的物理过程,用磁场的洛伦兹力来约束温度超高的带电粒子,让它在人类的牢牢控制下发生反应,从而提供能量,造福千家万户。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地球发动机应用的就是重核聚变原理。而在现实中,科学家做的是难度小一些的轻核聚变。”郑雪说。
在科幻作家王晋康看来,科幻与科技创新是一种双螺旋关系,科幻是想象力,科技是创造力。“聚变能源被誉为人类的理想清洁能源,一直是科幻界非常关注的题材。”现场的科幻作家纷纷表示,本次人造太阳探秘之旅体验了科技成就,获取了创作素材,激发了创作灵感,希望未来能通过科幻作品普及科学,传播知识,让公众更加了解核聚变事业。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黄雪松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