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成都市新都区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积极探索、主动作为,从满足老年人实际养老需求出发,初步搭建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基本服务与普惠性服务协调发展的养老服务格局,不断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创新打造高质量“养老圈”,全方位托起幸福“夕阳红”,全面有序推进新都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3年6月,新都区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23.3万人,占比14.96%。户籍老年人口17.95万人,占比20.3%。8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2.2万人。现有养老机构27家,其中5家为医养结合机构,养老床位3022张,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96个,老年人助餐点17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5个。
社区养老新模式
“医养结合”运行好
走进位于三河街道回龙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不大的面积里,十余位老人正跳着健身操。治疗室内,坐诊的医师正在为老人进行病情诊断,电脑上开药完毕,药房即完成拣药到配送全过程。
为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三河街道在辖区内建设了7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向老年群众开放。
“目前来看,‘医养结合’模式在这里运行很好。”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医疗资源下沉的同时,配套服务也延伸到了社区,社区检查开药,医院配药送药。社区老人如需住院,经社区坐诊医生诊断后可由“绿色通道”直接从社区送进病房,无须挂号、重复检查。针对辖区内的失能失智老人,日照中心医护康养站建立专门的台账,开展“健康敲门行动”上门护理,帮助其维护功能状态、改善生活质量。
截至目前,新都区共建成日间照料中心196处,覆盖所有城市社区和80%以上的农村地区,建成社区养老院6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5个,增设床位1001张。今年还将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3个,再增床位200张。
敞开大门做养老
满足多层次需求
家住正因小区的程清泉大爷今年75岁了。吃完早饭后,程大爷走进了正因敬老院,在这里他的几个老伙伴,正等着程清泉锻炼身体。中午孩子上班回不来,程大爷的午餐在敬老院的老年餐厅解决,饭菜便宜,搭配合理、健康美味。吃过午饭,程大爷坐在凉亭里,打听着即将到来的重阳节活动……
10月20日至30日,由新都区民政局开展的“尊老敬老·爱在重阳”关爱老人主题活动在新都各镇(街道)陆续举行。此次活动将“请进来送温暖”与“走出去看一看”相结合,通过组织开展走访慰问、助餐服务、城市品鉴、政策宣传、防骗宣教、法制宣讲、巡访关爱、文体活动等主题活动方式,让老人切实感受政府、社会、家庭的共同关怀,共享城市改革发展成果。
由政府支持、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养老机构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养老路径。过去,敬老院的服务只针对院内老人,如今,正因敬老院通过开放型复合型养老机构建设,“打破”敬老院“围墙”,为更多老人提供服务。
公立养老机构在拆掉“围墙”的同时,民办养老机构也越来越“开放”。“我们通过开放现有活动场所、服务内容、设施设备,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成都恒轩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新都区养老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全方位一站式
推动养老向“享老”转变
近年来,新都区先后出台了加快社会化养老机构发展实施办法、加快养老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等10余项文件,明确了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随着各项政策的推动和市场环境的优化,养老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有效扩大了服务供给,提升了服务质量。
全区各养老机构都与辖区内医疗服务机构签订了《医疗服务合作协议》,建立就医绿色通道,实现医养结合服务全覆盖,有效提高医疗机构的资源利用率,极大改善患病老人的健康状况。
精准绘制“养老一张图”,建设居家上门服务场景、养老补贴发放、养老机构视频监管、巡访关爱、守护老年人居家安全、智慧家庭照护床位6个养老服务场景,实现养老服务全方位、全流程服务管理。同时,加快完善以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为枢纽、“一院一中心多站点”为支撑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不断满足老年人助餐送餐、医疗康复、生活照料等需求,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贴心、周到的养老服务。
新都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本着“健全体系、提升质量”的思路,做好“延伸”居家养老、“健全”社区养老、“提升”机构养老,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方位一站式推动养老向“享老”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