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幸福不幸福,在一定程度上衡量着社会幸福指数和文明程度。10月23日是重阳节,也是我国第11个老年节。近年来,成都将“花式”关爱老年人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社区食堂外,还对居家养老服务进行精准完善,对社区养老服务展开提档升级。
连日来,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实地探访了位于各区(市)县的多处养老场所,感受成都养老服务工作开展成效。
“营门口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是在以前的街道社区养老院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高敏带着记者走进营门口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高敏告诉记者,服务中心室内面积1200平方米,划分了长寿食坊、晚霞康之源养老中心、养老用品体验、爱心驿站、银龄医馆等多个功能区域。记者看到,观影区内有不少老年人正在看电影。社区居民王大爷告诉记者,自己今年73岁了,平时就喜欢到服务中心来看看电影、下下象棋,和同龄人一起聊天。王大爷说,服务中心最让他满意的就是餐饮服务。“厨房都是透明玻璃,一下就看清楚饭菜是怎么制作的。而且一份饭也就十多块钱,品类和口味都还不错。”
其实除了营门口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能提供餐饮服务外,目前,成都的老年助餐点可谓是“遍地开花”。各个区(市)县还根据属地情况,提供各类便民惠民服务——龙泉驿区大面街道师大社区老年助餐点对本地户籍60岁以上的老年人给予用餐补贴,两荤一素菜品9元钱,两荤两素菜品11元钱;锦江区成龙路街道枫树社区在食堂托盘下安装了芯片,可以准确录入每一餐菜品的重量、价格以及能量值;武侯区开发长寿食坊助餐点依托“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让老年人通过刷脸或刷卡即可清晰了解自己的补贴类型及补贴金额。
数据是最直观的成效。聚焦社区养老服务,成都已落地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115个,养老服务站点209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769个,老年人助餐点618个。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杨升涛 李菲菲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