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琼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10年来,“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发展,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不断扩大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共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面向未来,我们要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紧密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扎牢风险防控网络,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有力支撑,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合作理念
深入人心
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有关合作理念和主张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重要国际机制的成果文件
目前,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有关合作理念和主张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重要国际机制的成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持续扩大,国际影响力、合作吸引力不断释放。
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基础上,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努力建设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欢迎各国参与到合作中来,共同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共享发展新成果。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保持在30%左右,成为世界上发展动力最足的火车头。“一带一路”倡议坚持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目标,实现中国与世界经济联动发展,欢迎各国共同参与,中国经济既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要让中国发展更好惠及世界。中国对外经济合作逐渐从“中国需要世界”走向“中国惠及周边”,再走向“中国惠及世界”。“一带一路”倡议以各国利益为重,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下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地生根,为共建国经济发展注入动力,为提高共建国居民生活水平作出贡献。据世界银行测算,“一带一路”相关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全部实施,到2030年可使全球收入增加0.7%—2.9%,使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
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开放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要找准突破口,以点带面、串点成线,步步为营、久久为功。”新形势下共建“一带一路”应树立全球视野,谋划全方位对外开放大战略,对内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外要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为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一带一路”建设贯彻绿色理念,履行环保责任,注重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及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国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与31个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伙伴关系倡议,与相关方签署了50多份生态环境保护协议。“一带一路”还坚持廉洁理念,积极开展反腐败国际合作,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廉洁建设,与合作伙伴共同发起《廉洁丝绸之路北京倡议》,在预防和妥善解决贸易、投资中的有关争端、加强对“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监督管理、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加强企业自律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构建企业合规管理体系,防控廉洁风险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
弘扬文明互鉴、平等相待精神。“一带一路”倡导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倡导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一带一路”倡议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客观看待别国发展壮大和政策理念,尊重彼此的差异,努力做到求同存异、聚同化异。
合作成果
扎实丰硕
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愿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未来,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持开放包容精神,同愿意参与的各相关方共同努力,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减贫之路”“增长之路”
政策沟通日臻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共建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10年来,“一带一路”已经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蒙古“草原之路”、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实施对接合作,同欧盟“容克投资计划”、与柬埔寨“四角战略”、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东盟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联合国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对接达成共识,实现了与沙特阿拉伯“2030愿景”、埃及“振兴计划”、伊朗四大走廊及跨境走廊对接,积极推动同捷克、波兰、乌兹别克斯坦、文莱等国发展战略对接。通过政策沟通、顶层设计和战略对接,更多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
设施联通形成网络。“一带一路”建设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框架,打造了涵盖“海、陆、空、网”四位一体的立体化联通网络,推动了全球互联互通水平,促进了跨区域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中俄黑龙江跨境公路大桥、中俄同江跨境铁路大桥、中哈跨境铁路、中哈乌土伊铁路、安格连—帕普铁路卡姆奇克隧道、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吉布提港铁路场站、瓜达尔港等一系列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中欧班列被誉为“一带一路”上飞驰的“钢铁驼队”,开辟了亚欧陆路运输新通道。自2011年3月19日首列中欧班列(重庆—杜伊斯堡)成功开行以来,至2023年已运行12年,形成了“三通道”“五口岸”“多线路”“多模式”的基本格局,打通了82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4个国家的200多个城市,累计开行6万余列,运输货值合计超2900亿美元,综合重箱率升至98.1%,为保障国际供应链产业链稳定畅通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贸易畅通走深走实。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截至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货物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扩大至2.0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8.6%,累计贸易额超过13万亿美元,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截至2022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达到571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42万个就业岗位;2023年1—7月,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计进出口8.06万亿元,同比增长7.4%,比中国对所有国家货物贸易总额的增速高出7个百分点。在扩大贸易规模的同时,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扩展。
资金融通更加顺畅。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平等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推动各国之间建立了长期、稳定、可持续的融资体系。先后设立中俄地区发展合作基金、中哈、中非、中拉产能合作基金、中国—阿联酋投资合作基金、南南合作基金等;丝路基金、亚投行等投融资平台陆续建立;还与亚行、世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开展密切合作。截至2022年7月,我国已与20多个共建国家建立了双边本币互换安排,与10多个共建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业务量和影响力也显著提升。
民心相通筑牢根基。“鲁班工坊”等10余个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品牌逐步建立,“鲁班工坊”在19个国家落地生根。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和美术馆联盟、“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等运行良好,有力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理解和认同。“丝路一家亲”行动持续推进,菌草、杂交水稻等“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的援外项目,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民众,有效增进了共建国家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前所未有,气候变化、地区冲突、治理困境、分配差距等问题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前所未有,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愿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未来,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持开放包容精神,同愿意参与的各相关方共同努力,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减贫之路”“增长之路”,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动力,为世界人民创造更多福祉,为人类走向共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