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世界格局变迁,精准把脉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以经略全球的宏大视野,开创性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宏伟倡议,深刻重塑了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已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发展为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成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
立足国家中心城市、成渝极核城市的格局定位,成都积极抢抓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机遇,明确提出高水平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和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全面加快开放通道、开放平台、开放体制、开放环境建设,推动开放能级和水平全方位提升,为服务国家开放全局贡献了成都力量。
抢抓对外开放新机遇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深入,成都从内陆腹地跃升为开放前沿,成为距欧洲最近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门户枢纽。近年来,成都主动对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经贸往来、创新合作、人文交往等行动,加快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主动对接服务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化跨区域城市间的经贸合作,建立枢纽通道共建、产业协作配套、科技协同创新等机制,推动形成高效共赢的一体化对外开放新格局;主动对接服务全省“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格局,推动资源优势互补、要素合理流动、产业错位发展,带动区域发展“水涨船高”。
面向未来,成都应坚定扛起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时代使命,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机遇,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具体而言,成都要紧紧扭住“国际”“门户”“枢纽”三组关键词攻坚突破:“国际”体现的是经略资源的边界,重在不断拓展城市活动半径和发展尺度,形成吸引国际商品和资源要素的巨大引力场;“门户”承载的是引领辐射的能力,重在打破传统的地域空间和市场边界限制,增强对外交往、中转服务、信息交换等核心能力,形成基于渠道共享、流量互通、聚势赋能的协同化运筹联合体;“枢纽”彰显的是连接融通的功能,重在打造水陆空网通道叠加、集疏运筹功能复合、规则制度协同引领的网络中枢节点,放大资源集聚、商业交互、价值创造的网络协同效应。
拓展多向度战略通道
开放通道是资源要素流动的基础支撑, 直接决定了对外开放的能级层次和质量效益。进入新时代,成都以全球视野谋划国际战略通道布局,成为中国内地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开通国际(地区)航线131条,国际班列连接境内外130余个城市,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超2.5万列、居全国第1,川藏铁路成雅段、成贵高铁、新成昆线等竣工投用,铁路、高速公路运营里程分别排名全国城市第5位、第4位。
面向未来,成都应依托国际空港、铁路港“双枢纽”,构建“空中丝绸之路走廊”+“国际陆海联运走廊”战略通道,形成连接全球的亚蓉欧陆海联运战略大通道体系。构建以成都为网络中心的国际航空大通道,全面构建覆盖全球的国际航空干线网络,加快布局“48+14+30”的国际航空客货运战略大通道,大力发展培育欧洲与东亚、南亚、东盟、澳新间经成都中转的洲际航线,引育基地货运航空公司,持续做强快递、冷链与航空货运枢纽功能,加快建设国际航空门户枢纽。构建以成都为战略支点的四向铁路大通道,深入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构建完善“7+5”国际铁路及铁海联运通道布局,巩固拓展“西进欧洲、北上俄蒙、东联日韩、南拓东盟”的国际班列网络,加快川藏铁路、成兰(西)铁路建设,打造国际性铁路枢纽。
构筑高能级开放平台
开放平台是集聚全球高端要素资源、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载体支撑,开放平台能级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水平。近年来,成都坚持以国家级天府新区、自贸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战略平台为支撑,扩大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等口岸平台服务半径,中意、中法、新川等国别合作园区加快建设,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项目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成都国际铁路港获批设立国家级经开区,中国—欧洲中心高水平运营。天府国际机场口岸建成,形成“三区(四园)两中心”保税平台空间布局,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连续5年居全国第1位。
面向未来,成都应做强做优战略平台,积极参与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升级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增强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成都高新区等开放引擎功能,高水平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争创西航港国家级经开区;做特做活功能平台,深化中国(四川)东盟自由贸易中心、中日(成都)开放合作示范项目建设,增强中国—欧洲中心发展能级,提升国别合作园区共建层次;创建天府国际机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申建天府国际空港综合保税区,增强中法、中德、中意等国别合作园区能级;做精做实活动平台,放大大运会、世界科幻大会综合效应,主动承接国家主场外交和重大涉外会议,提升西博会、糖酒会、欧洽会等品牌展会国际影响力,争取国家安排更多重要机制性国际会议活动在成都举办。
拓展深层次经贸合作
开放高地高不高,关键要看开放型经济块头大不大、质量优不优。近年来,成都始终秉持全面、深入、务实的开放观,促进货物贸易强链、服务贸易扩能、新兴贸易创新,持续提升外资外贸能级,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2%。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成果丰硕,23个国家在成都开设领馆、成为全国领馆第四城,国际友城和国际友好合作关系城市达109个,与全球23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增至315家。
面向未来,成都应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进与培育并重,增量与提质并重,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要围绕产业转移趋势和跨国企业全球布局要求,规划建设服务“一带一路”的供应链枢纽城市和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在重点企业培育和重大项目引进上发力,在核心技术研发、关键装备材料制造环节上突破,全面提升战略性主导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高位增强国际投资贸易平台功能,加快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涉外商贸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强与合作国家重点园区、跨国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国际中介机构合作开展专题招商活动;接续实施跨国公司“精准引进”计划、“总部提升”计划、“增资激励”计划,全面提升跨国公司在蓉投资规模和水平。
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建设国际门户枢纽,人人都是开放形象、处处都是开放环境。近年来,成都坚持以企业和市民获得感为标尺,纵深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大力实施招商引智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迭代推出国际化营商环境5.0版,创新专班专员跟踪对接、政企早餐会、企业沙龙等服务机制,推行“容缺+承诺”等项目审批方式,出台助企30条、稳增长40条、纾困10条等惠企政策,创新推出城市机会清单,市场主体总量达364万户、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获批创建全国首批“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启动“12345”亲清在线,健全“接诉即办”和提级办理工作机制,构建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机制,社会诉求解决率和满意率均在90%以上。
面向未来,成都应把优化环境作为扩大开放的“生命线”,主动对照世界银行国际营商环境评估标准体系进行自我检视,以现代政府治理、双向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和区域开放等为着力点,建立完善符合国际规范和灵活高效的开放管理体制,努力打造中西部国际营商环境标杆城市;要营造市场化营商环境,落实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对国企民企、内资外资、大中小微企业同等对待、平等保护;要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天府中央法务区的引领作用,加快完善公平竞争审查、知识产权保护、包容审慎监管等制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要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强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的对接,优化外商投资市场准入、人才服务、科技创新等领域办事指引,提升跨境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水平。
总之,国家战略是城市崛起的引领力量,只有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才能在民族复兴的宏大进程中乘势而上。成都必须抢抓国家战略赋能的重大机遇,全面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和国际竞争力,用为国家担当力度标定城市发展高度,加速迈向世界先进城市行列。
(课题组成员:郑鉴洋、白飞、刘青松、唐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