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为未来智慧城市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进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正不断为城市治理赋能。作为一种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决策运行,智慧城市正在改善民生、优化城市运行管理、增强城市吸引力、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推进城市智慧化转型发展,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增强城市安全韧性的必然要求,是补齐城市公共服务短板、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更是促进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路径。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中,成都通过加快数据赋能、技术赋能,构建“城市大脑”,正在让这座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变得更加宜居、更具韧性、更有智慧。
成都日报社联合成都市委政研室开展的2023“中国式现代化成都篇章”调研行联合调研组第十站走进成都市青羊区,实地调研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的智慧化治理实践,近距离观察智慧城市建设如何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以此不断赋能城市治理,改善民生、优化城市运行管理、增强城市吸引力、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今年的中秋国庆假期,位于成都市青羊区的宽窄巷子景区,在收获高人气的同时,“拥而不堵”的游览体验,也成为不少游客的切身感受。在青砖灰瓦的古街道上,通过布置监测人流量、空气质量等物联网感知系统,升级整个景区管理服务,这是宽窄巷子打造智慧步行街的具体实践,也是青羊区“精智”管理的一个切面。
今年4月,成都召开深化智慧蓉城建设助推城市数字化转型现场推进会,提出按照“1+4+2”总体部署全面深化智慧蓉城建设,加快打造集约共享的数字底座、高效运转的智能中枢、实战管用的应用场景、数据要素的流通共享高地、牢固可靠的安全支撑,推动城市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手段智慧化变革,加快提升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科学治理水平。
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按照“王”字形架构,聚焦“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一网通享”“一键回应”,围绕着“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三大领域,青羊区正在探索如何让城市治理“心中有数”,让决策更加敏捷科学,让生活更加智慧便利。
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如何“统得全”“管得了”?
走进青羊区城市运行中心,一张超大屏幕映入眼帘。屏幕中央是青羊区的电子地图,旁边则跳动着交通、环境等各个模块的实时数据,以及重点区域的视频实况。
作为青羊区的“城市大脑”,城市运行中心通过汇聚9.6亿多条数据、800余项城市体征指标、8万余路各类感知源、叠加290类地图要素等,搭建起了一个以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及经济运行4个维度统筹城区运行的数据平台。
当海量的城市数据扑面而来时, “一网统管”如何用好这样一个“数据生命体”,服务城市运行?如何才能将数据“统得全”,用得好?这既要持续做强数据收集工作,更要善于利用数据的资源属性,保持实时更新和打破“数据隔阂”缺一不可。
去年,青羊区在防范一氧化碳中毒的“敲门行动”中,为快速在全区准确锁定孤寡老人等5类重点人群进行优先排查,青羊区应急管理局一改以往向不同部门申请相关信息的做法,通过向区城运中心提交申请,很快拿到了所需的完整数据。而这份完整数据,正是城运中心进行“统事件”“统渠道”后得到的。
“区城运中心就像串起全区数据的一张网,通过对这张数据网的有效发掘、分析、运用,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既减轻了工作负担,又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各部门间的‘数据隔阂’。”调研座谈会现场,区应急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除了“统得全”,以数据为手段,发挥好“管得了”的作用,也是“一网统管”的重要内容。
以“统终端”工作为例,“青易处”移动端整合了区级10余类事件处置。网格员和经办人可以通过“青易处”实现在同一端上进行事件上报与处理。针对临期、逾期事件,区城运中心还会自动发送预警提醒。
技术迭代升级之下,用“一根针”串起了千条线,以线上规范流程倒逼线下落实改进。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如何“通到位”“办得好”?
去年国庆前,一张特殊的照片入选在北京举行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照片中,一位成都市民拿到了登记机关为“重庆市渝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营业执照,随后在“成渝通办”窗口合影留念。
这是2021年1月,拍摄于成都市青羊区政务服务中心的照片,是青羊区满足企业需求实施“跨域通办”等服务的一个缩影。
借助于大数据和互联网新技术,“一网通办”让城市服务突破时空限制,但如何把企业、居民的事一网“通到位”?如何把更多“办得成”变为“办得好”?这是一次从“政府本位”到“服务本位”理念再造的践行。
让“一网通办”通到位,从实际需求出发的创新必不可少。2020年9月,青羊区在全市首创户外招牌全程网办,这是政务服务的一次创新。目前,青羊区已申请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100%实现网上可办,90%以上实现全程网办。
作为2022年成都市营商环境典型案例,青羊区打造的“一站式”中小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一方面为企业带来了便捷服务,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全区的市场主体增量,2022年全区市场主体达199153家,较2019年增加了57.3%……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并非将服务事项简单搬到线上,还要以数字化思维升级服务理念。
不仅要把具体事项办好,在办理过程中,企业和居民实际体验也是“实际网办”水平的体现。
将部门视角的“多事项”整合为企业、个人的“一件事”,截至目前,青羊区已完成全区11个国家“重点一件事”的落地落实,共计办理“一件事”22680件,办件效率受到群众、企业的肯定。
将区级政务中心搬迁至成都工业创新设计功能园区;开设重点企业项目服务室、“办不成事”窗口和青羊区营商环境建设服务专区;成立一支覆盖全区12个街道的专业代办队伍……层层做好“就近办”的各项工作,才能让服务真正触手可及。
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必然带来更多更高质量的企业发展需求和市民幸福需求,对这些做好回应,也是“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应有之义。
数据资源“一网通享”:如何“享得到”“享透彻”?
“力争用3年时间,推动青羊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实融合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到2025年,实现航空等领域企业数字化转型1000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170亿元。”……
9月22日,青羊区召开了一场以“数字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名的大会。会上,发布了关于青羊区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支持数字化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两大重磅政策,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联盟。而就在2个月前,四川省公布了第三批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城市,“成都青羊区”亦在其中。
一前一后、一“自上”一“由下”,这一系列行动也展现了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助力智慧城市建设的动力。
作为城市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数据价值如何充分释放?围绕数据资源,如何激发更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既要“享得到”,也要“享透彻”,发挥好数据的赋能作用,才能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能动性。
以数据作为服务内容,推动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培育企业至关重要。
有专注文旅业数字化转型,同时也是省属首家获深圳数据交易所批准的数据商——四川易利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也有具备数字化转型全栈核心能力的创意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其承建的“四川省交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系统”入选国家工信部“2020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
近年来,青羊区培育了4家四川省数字经济50强企业、10家成都市100强企业。借助青羊区数字经济发展联盟这一平台,更多的现有优势将转化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强引擎。
企业的“加速跑”还少不了智慧化服务的支撑。
在有线和无线网络公共区域、地面地下实现5G信号全覆盖,建成智慧停车、智慧门禁等多个信息化基础设施子系统,以智慧服务平台UP+提供科技转化、政务、金融等线上线下服务……
“作为去年成都市评选出的唯一一家工业和信息化类四星级智慧园区,我们正在建设园区的‘智慧运营中心’,建成后,园区招商、产业分析等都将实现数字化升级。”成都青羊总部经济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社会诉求“一键回应” 如何“回得快”“应得好”?
一座城市的“耳聪目明”,离不开基层治理的高质高效。“一键回应”要实现“回得快”“应得好”,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取决于技术的先进,而在于上通下达是否顺畅、感知感受是否敏锐。
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街道、社区,如何穿着同一双“跑鞋”,在各自的赛道上跑出好成绩?基层要用好数智手段,关键点还是在于要不断提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网格员队伍怎么管?一方面将系统接入区级事件枢纽平台,明确网格员每日工作清单,另一方面,结合数据进行全过程督导,以考核得分排名形成正向激励……金沙街道通过实施这样的网格员考核系统,位于其辖区的蜀风花园城小区12345投诉件已由原来的每月10余件下降到基本为0。
“急难愁盼”问题怎么办?针对老旧院落改造时,居民对资金归集、意见征集等环节存在的意见,草堂街道的做法是,在微信小程序“栖居草堂”中增加院落改造板块,畅通事项告知、信息公示和意见反馈等渠道。目前,该街道已完成62个老旧院落信息公示,19个小区老改资金线上归集公示,以及6处居民上报问题的整改。
线上社区服务怎样盘活?以人联网理念打造,借助“生活地图”可以查询身边的生活服务,通过“空间预约”可以提前预订要使用的社区场所……府南街道同德社区的“乐享同德”小程序自去年3月上线以来,1.6万常住居民中已有1.3万人注册,累计访问量高达28万人次。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治理,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形成上下贯通的“数智融合”治理格局。以“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一网通享”“一键回应”持续提升治理效能、回应市民期盼、增强安全韧性,青羊区正加紧步伐、创新突破,这是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的思考与担当,亦是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责任与使命。
(报告执笔: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张帆;调研组成员: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黄建华、刘燃;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何晓蓉、陈伟、陈仕印、张舟、黄琴;中共成都市青羊区委政研室) 制图:姜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