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向明
成都又创下了一个第一。
根据公安部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底,成都的汽车保有量超过630万辆,一举超越北京成为全国汽车第一城。2003年,成都的汽车保有量只有34.5万辆,短短20年的时间,这个数字飙升了18倍多。
在总的汽车保有量增长的背后,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2022年,成都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67%;今年1—9月,成都新增推广新能源汽车17万辆,同比增长40.4%,仅仅在9月,新增推广新能源汽车更是达到了2.6万辆,同比增长122.6%。
成都汽车消费呈现出的活力,是中国汽车产业澎湃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某种程度上也隐隐地勾勒出了一种未来的趋势。
人类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轮子上文明”。假如没有发明轮子,人们的出行和物品运输都会变得极其不方便。现代社会的物流、旅游和贸易的发展,都要归功于轮子的发明。
文化学者认为,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轮子是可以与火的使用相提并论的伟大发明。人类驯服火的历史超过150万年,而学会使用轮子却仅仅不过6000年的时间。轮子的发明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最早的“轮子”只有片形车轮,即至少由两块木板拼凑而成的车轮;到了大约公元前2000年的时候,有辐的车轮出现了。在能够生产锋利而坚固的工具之前,人类是不可能造出轮式车辆的——用石器工具很难将木头加工成合适的圆形,更不必说造出带辐条的轮子了,因此车轮的出现只能在青铜时代以后。
历史进入近现代之后,尤其是工业文明以后,人类文明开始了加速发展。汽车是工业文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伴随着汽车工业的进化和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效率也在不断提高。而汽车工业,也被公认为“工业文明皇冠上的明珠”。
汽车是现代工业文明最具智慧的结晶,任何一款汽车都是数以千计科技文明创新结果的综合体现,它融合了材料科学、工业制造、设计、试验、空气动力学、电子、人体工程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1
汽车工业的启程
汽车的英语是automobile,是由auto(自动的)和mobile(运动、移动)两部分构成,意思是不需要使用人力或畜力而自行推进的车辆;人类历史上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汽车,问世于1886年。
汽车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1774年英国人詹姆斯·瓦特发明了真正意义的蒸汽机,到1769年法国人居纽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蒸汽驱动的三轮汽车。这辆汽车的车架上放置着一个大锅炉,每前进一段距离就需要停车加热15分钟。尽管居纽的发明失败了,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古代交通运输(以人力、畜力或风帆作为动力)与近代交通运输(动力机械驱动)的分水岭。
其后,人们一直在寻找可以替代蒸汽动力的功率更高、更轻便动力装置,而这种难局持续到1866年才被打破。这一年,内燃机的发明,为汽车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1879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Karl Friedrich Benz,1844~1929年)首次实验成功了一台二冲程试验性发动机,并在1883年创立了“本茨公司”。1885年,他制成第一辆本茨专利发动机汽车。
1886年1月29日,本茨向德国专利局申请汽车发明的专利,并于同年的11月2日被正式批准发布。因此,1886年1月29日被公认为是世界汽车的诞生日。
这辆车具备了现代汽车的基本特点,如火花点火、水冷循环、钢管车架、钢板弹簧悬架、后轮驱动、前轮转向和制动把手。
1897年,德国人鲁道夫·狄塞尔成功地试制出了第一台柴油机。柴油机是动力工程方面的又一项伟大的发明,使用柴油比使用汽油省油、动力大、污染小。这项发明改变了世界,人们为了纪念狄塞尔,就把柴油机称做狄塞尔柴油机。
1900年前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很多作坊式的汽车生产企业;1900年,欧美共生产汽车9504辆。
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汽车的大批量生产,得益于美国人亨利·福特的创新模式。1914年,福特将流水生产线技术运用到汽车生产上,这种技术被后人称为装配线。组装1辆汽车由原来的750分钟缩短为93分钟,工厂单班生产能力达1212辆,成为后来为全世界汽车厂继承的汽车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原型。
福特发明的流水线生产方式的成功,不仅大幅度地降低了汽车成本、扩大了汽车生产规模,还创造了一个庞大的汽车工业。大批量流水生产的成功,使“家庭轿车”的神话变为现实。
2
汽车工业 从未停止创新的脚步
其实,早在第一辆汽车发明之前,与汽车相关的许多发明就已经出现了,如铅酸蓄电池、内燃机点火装置、硬橡胶实心轮胎、弹簧悬架等。所以汽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许多发明或技术的综合运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各国也开始领悟到汽车对于军队机动化的不可或缺性。战争推进了汽车,尤其是载货汽车发展,使汽车类型逐渐完善,趋于多样化,同时各种汽车新技术也是层出不穷。
1922年,美国哈得逊公司率先出售封闭式厢型轿车,大受市场青睐,1923年在美国市场占有率超过传统的敞篷式轿车,到1929年在美国市场占有率高达90%。
随着汽车车身结构的演变,在汽车使用材料方面主要开发出薄钢板轧制新技术。其后,汽车用上了安全玻璃。1927年,汽车开始在后驱动桥主传动采用双曲线伞齿轮、使得传动轴、地板和车身高度降低,整车重心下降,提高了高速行车的稳定性。
艺术设计也开始进入汽车产业,而哈利厄尔则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汽车设计大师。
1927年,哈利厄尔设计出凯迪拉克lasalle,它有圆润的线条,锥形的尾部,修长低矮的轮廓。1928年,哈利厄尔在汽车设计中加入了镀铬装饰,三十年代开始,他建立的艺术色彩使通用汽车逐渐成为最强大的汽车帝国。1938年他设计出世界上第一款概念车别克Y job,其流线型车身是此后几十年厂商模仿的对象。
30年代,在美国,大众车的性能和造型向中、高级车靠拢。车型设计开始重视空气动力学效应,整体结构车身备受瞩目,流线型车身就是在这样时期诞生的。
二战后,世界全面迈入汽车时代,汽车无论是在外形、性能还是颜色上,都发展变化很快,汽车外形演变的每一个时期都在不断地开拓着汽车新的造型,除了使汽车性能得以提升,同时也是汽车美学普及和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此期间,美国轿车注重大型与豪华,自动变速、助力制动、动力转向和车身与底盘成一体的结构开始普及,大型尾翼、多款镀铬件和优质涂料把汽车打造得光亮夺目;而在欧洲;汽车则更加注重设计轻巧、特色鲜明和省油,名品有德国的甲壳虫,英国的希尔曼、莫利斯,法国的雷诺,意大利的菲亚特。欧洲还发展了许多款跑车,如英国的捷豹和奥斯汀·希利,德国的保时捷和奔驰,意大利的菲亚特和阿尔法·罗密欧,这类车行驶性能优越,采用了许多新技术。
日本则主要发展了省油的小型车和柴油商用车。日本引进欧美先进产品和制造技术,把美国管理技术融合为日本方式,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整合零部件和材料供应商形成系列化协作配套体系。1963年,丰田汽车公司全面推行把工件号、数量、时间、工程和用途等指令计入看板,实现了精益生产方式,这是组织汽车生产的又一重要技术进步。日本政府和企业共同推进产品出口,参加世界汽车拉力赛促进了提高汽车水平,国际竞争力提高。
3
汽车节能 方兴未艾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世界石油危机,极大地影响了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和汽车工业格局,尤其是促进了汽车节能技术,尤其是优化排放两利技术的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汽车逐渐步入电子化、智能化,新兴的电子技术取代汽车原来单纯的机电液操纵控制系统以适应对汽车安全、排放、节能日益严格的要求。最初有电子控制的燃油喷射、点火、排放、防抱死制动、驱动力防滑、灯光、故障诊断及报警系统等。
90年代以后,陆续出现了智能化的发动机控制、自动变速、动力转向、电子稳定程序、主动悬架、座椅位置、空调、刮水器、安全带、安全气囊、防碰撞、防盗、巡航行驶、全球卫星定位等不胜枚举的智能化自动控制系统,还有车载音频、视频数字多媒体娱乐系统、无线网络和智能交通等车辆辅助信息系统。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汽车智能化技术正在逐步得到应用,苹果于2014年3月3日宣布推出车载系统Carplay,此系统是将用户的iOS设备,以及iOS使用体验,与仪表盘系统无缝结合。用户可以连接iPhone等设备,并使用汽车的内置显示屏和控制键,或Siri免视功能与之互动,轻松实现拨打电话、听音乐、收发信息、使用导航等。有了电子化的加持,汽车产业开始步入“智能化”时代。
出于保护环境和绿色产业的考虑,汽车生产新技术开始更加关注降低污染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新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技术开始成为汽车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其中,电动汽车在全球范围内正逐渐被消费者广泛接受。
4
中国汽车产业开始发力
在今年9月初举办的2023慕尼黑国际车展上,中国汽车产业开始在国际汽车界“秀肌肉”,以比亚迪、赛力斯、小鹏汽车等为代表的中国车企成为车展上的“生力军”。
作为欧洲乃至全球最具影响力、规模最大的车展之一,2023年慕尼黑国际车展让世人看到了汽车业正在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其中,中国参展商的数量较前年增长了超过一倍,是除了东道主德国之外参展商数量最多的国家。
根据乘联会统计数据,中国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早在 2022 年中就已经突破30%,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已经成为无法逆转的态势。根据第三方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预计,到2023年,电动汽车销量将占总市场的18%,全球销量将超过1400万辆。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增长49%,达到620万辆,其中中国大陆市场占据55%的市场份额,销量达到340万辆,撑起了全球电动车市场的“半边天”。
生产要素的垂直整合能力、研发、技术,都是中国车企得到成本优势的重要原因。中国车企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关注企业经营效率,因为价格战对车企的考验,本质上是在考验大家的成本控制能力和企业经营效率。
进入电动车时代,中国车企在技术、车型、价格、产业链等方面优势突出,品牌形象也逐渐被认可。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市场空间的不断延伸,相信中国汽车产业将为全球用户带来更多惊喜。
10月初,欧洲新车环保节能表现评价组织 Green NCAP 公开了2023年最新榜单,BYD ATTO3凭借出色的环保效能表现荣获五星评级。
不可否认,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引领下,中国汽车品牌的产品力和知名度迅速提升,但品牌的培养和供应链的打造是一个长期过程。专家表示,中国汽车品牌海外本地营销体系和售后服务,以及供应链的培育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5
算力比拼 加速超车
今年9月11日,特斯拉的股价骤然飞升,而个中的原因,是摩根士丹利开出了一份66页的报告。股市分析师盯上的是一款叫做Dojo的超级计算机,而摩根士丹利更是“夸下海口”:Dojo估值超5000亿美金!
简单地说,Dojo是特斯拉自动驾驶的AI算力基建。
研发自动驾驶,要采集数十亿公里的行驶数据,训练优化算法。每上一个级别,比如到L4、L5级,自动驾驶对数据和算力的需求,会以量级提升。
为提升训练效率,特斯拉自己研发了超级计算机Dojo,甚至还自研了D1芯片。如果特斯拉也把算力、自动驾驶技术、视觉算法、AI能力对外输出,会收获比汽车更值钱的生态。
汽车驾驶生态如此值钱,盯上它的不仅仅是特斯拉,中国的车企当然不甘人后。特斯拉想统治自动驾驶时代,能打的对手就诞生在中国。国内像华为云、阿里云、百度云等大型云服务商,都推出了“汽车云”的相关业务。
更大市场、紧密配合的产业链、众多开发者参与,中国完全有理由诞生:超大规模汽车云,顶尖自动驾驶技术。
比如,华为在乌兰察布建立云数据中心,并开辟汽车专区,为自动驾驶场景提供安全合规、自主创新、具有澎湃算力的云基础设施。
当下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可以应对95%驾驶场景,但剩下5%边缘场景,或者说Corner case,则是从未被学习到的场景。这是自动驾驶的公司,目前最头疼的问题。
理论上,要实现完全的自动驾驶,至少要积累100亿公里路测数据,这在成本和时间上都是无法接受的。针对这个问题,华为云的“盘古汽车大模型”,可以基于多旅程采集数据来生成一个虚拟空间。这种方案,能让边缘场景的数据获取和训练的时间,从数周缩短到两天,效率极大提升。
盘古汽车大模型能覆盖车企的汽车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等全场景,让每位员工拥有有AI专家助手。
有人说:“造车这件事,以前叫4个轮子加个沙发,现在是4个轮子加一台超级计算机。”
智能汽车作为下一代移动终端,它们的未来将全部上“云”,这种情况,非常类似于手机产业上演过的“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
汽车产业自诞生之日起就“永远在路上”,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现在它将会面临的,是一个开天辟地般的新世界,一切都将被AI改变。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