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10月26日

融合教育工作坊 赋能特殊孩子向上生长

——成华区高质量推进融合教育实践纪实

融合教育工作坊启动仪式

融合课堂

海滨小学“爱慧港湾·心灵驿站”资源教室里,教师李艳正在依据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对听障学生小星(化名)进行声母zh的音位训练。从发音诱导到音位强化,从蛇梯游戏到课文朗读,一遍遍耐心纠正,“你比上次说得更清楚了。”得到老师鼓励的她开开心心地回班上课。教室里价值7万多元的云塔听力系统正静悄悄地为她高效参与融合课堂学习提供环境支持。

在海滨小学,像小星这样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一共有8名。他们被接纳、包容、支持,和同龄普通孩子一起学习生活、快乐成长,正是受益于成华区“融合教育工作坊”项目的精准服务。

缘起与架构:

疏通堵点促优质发展

融合教育体现了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与包容,国家《“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早在一期特教提升时,成华区就建立了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形成了“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工作体系,全力保障每一名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益。

2021年9月,为系统整体解决区域中小学校融合教育推进过程中的痛点、堵点和难点,提高全区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由成华区教育局统筹协调,在东西南北中5个市级示范性资源教室的基础上各组建1个融合教育工作坊,海滨小学、电子科大附小、蓉城小学、双庆小学和二仙桥学校成为5个坊主学校,同时聘请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四川师范大学、省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专家学者定期指导(一坊一专家),形成“5×(1+1+N)”片区化、圈层化融合教育模式,推进区域融合教育向纵深发展。“通过工作坊去深度推动普特融合,催生特殊教育新样态,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绿色发展,让学生、家长和社会深切感受‘教育强区幸福工程’的魅力。”成华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高水平保障:

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高水平发展唯有与高水平保障相匹配,才能为“十四五”特教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成华区教育局相继出台《组建融合教育工作坊深入推进区域随班就读工作的实施意见》《随班就读工作考核评价实施意见》等多个文件;健全由教育、财政、残联等多个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高标准建设资源教室35个;建立特殊教育专项经费增长机制,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特殊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均按初中标准的10倍拨付;在“两免一补”基础上统筹资源倾斜支持,进一步提高特殊学生的教育资助水平。

物质上实现“无障碍”,精神层面也需“无障碍”。工作坊以“进得来、坐得住、学得好”为融合目标,营造全纳包容、友好互助的文化氛围。开展学生评估诊断鉴定,为每一名学生拟定个别化教育方案、建构差异性的课程教学、开展身心康复和适应性训练、搭建家校共育平台……校园里的动人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二仙桥学校随班就读学生小周(化名)是一名肢残孩子,行动不便,自信心不足。老师悉心教导,班级为他建立了“1+N”助学伙伴,探讨学习、陪伴玩耍、助力成长,如今小周顺利毕业考上高中。“如果没有学校的用心教育,孩子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好;如果没有师生的特殊照顾,也不可能成长得如此快乐。”小周家长感激地说。

完善的支持体系保障了特殊儿童享有更公平优质的教育。普特孩子互爱互助、共同发展、各美其美,在成长的道路上播撒爱的种子、收获人生的幸福。

8大项目改革:

打破普特教育壁垒

身心有障碍的孩子在普通教育环境中学习需要更强大的专业支撑。成华区教育局组织专业力量研讨论证,从包容性文化建设、IEP评估拟定、融合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调整、班级治理与活动设计、问题行为筛查干预、融合种子教师培育和片区自选特色等8大重点项目进行顶层设计、改革创新,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具包容性、个性化和专业性的教育支持及服务,从根本上打破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壁垒,铺就特殊儿童成长之路。

各坊主及片区中小学认真落实项目任务,拟定片区工作项目、设计整体实施方案、制定项目推进时间表……有条不紊系统推动工作。蓉城小学开展的IEP评估拟定项目,每一份IEP都清晰呈现特殊学生基本情况、学业水平、生活适应、社会沟通、康复发展等数据分析和文字描述,以及长短期教学目标和多样化课程支持。有多重障碍的源源(化名)除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语、数等国家课程外,感觉统合、生活技能等康复训练课程一样不落下。“这些课都是依据IEP为源源量身定制,会根据他的康复情况不断调整。”该校校长曾宝兴介绍说。

同样的,海滨小学开发的“爱慧”校本课程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搭建起“基础课程+补救性课程+个性化课程”模式,对特殊学生的认知、言语、人际沟通等能力进行教育康复。

电子科大附小梳理国内外孤独症的相关文献,设计了个训课、小组课、集体课等组成的“三课一体”支持体系,通过创设趣味情境及主题活动,提高孤独症学生的环境适应、社交沟通和课堂参与。

“兼顾共性和个性的差异化课程教学才能满足不同孩子的发展需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特融合。”融合教育工作坊特聘专家、四川师范大学特教系主任吴春艳教授介绍说。

工作坊以“跳出特教看融合”的思维搭建“专业培训+实践探讨+制度激励”的师训模式,对管理干部、资源教师、随读教师及融合种子教师等分类培训,探讨融合集体教学、抽离式教学、育人活动设计、情绪行为干预等方法,孵化培育出天府名师、市特级教师、市区学科带头人、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等众多融合教育优秀教师。“多元设计小组合作、生生互助等教学策略支持特殊孩子参与教育活动……”这是双庆小学教师涂梅君的研修笔记。她在“融合种子教师培育”中迅速成长,其示范课获“成都市特殊教育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一等奖。

经验与做法:

催生特殊教育新样态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融合教育工作坊”项目推进两年来,形成了“区域顶层设计、坊主学校组织、教育专家牵引、承办单位实施、片区骨干参与、考核评价督导”的碾轧式推进模式,探索出“经验分享+案例剖析+专家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辅以“工作简报+成果交流+表彰奖励”等激励策略,为区域特殊孩子提供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支持和服务,为全国特殊教育发展提供了生动的区域实践样本,被《中国教育报》长篇报道,吸引了青海、吉林、辽宁、广西、广东、重庆、北京和省内同行前来观摩学习。“成都成华的融合教育既有本土特色,又有品质高度。它充满人文关怀,增进民生福祉,诉说生命的美好和坚韧,彰显教育人的使命与担当。”辽宁访问团的同行们称赞道。

10月27日,“成德眉资特殊教育同城化发展暨融合教育工作坊实践研讨会”将在成华区举行。届时成华区将启动融合教育工作坊2.0项目,推动12个重点领域改革,探索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融合的新模式。接下来,成华区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精神和国家、省、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在总结前期融合教育工作坊经验基础上,探索发展学前融合教育,做优培智高中教育,关注每一个特需学生,推动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为“一流教育强区”建设增添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

即时观察

什么是融合教育?成华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副主任刘小龙认为,融合教育是一种理念、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是不同生命之间彼此尊重、相互交融、同生共长。“我们每一次努力都是为了帮助特殊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过上有质量的生活。我们愿以特教人的使命担当助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为这座充满梦想的城市留下最为温暖的记忆。”他动情地表示。

刘小龙 覃佳利 陈茵/文 图片由成华特校提供

--> 2023-10-26 刘小龙 覃佳利 陈茵 ——成华区高质量推进融合教育实践纪实 1 1 成都日报 c122332.html 1 融合教育工作坊 赋能特殊孩子向上生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