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灰暗的居民旧楼,通过精心设计,在外立面增添了极具客家文化特色的手绘画,老旧院落焕发新生。在龙泉驿区洛带镇,从墙皮脱落、环境杂乱、设施缺乏,到立面翻新、绿化提升、休闲娱乐区增加……全域53个无门卫、无物业管理、无管理组织的“三无”院落焕然一新,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切实提升。
居民小区是市民共同的生活家园,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今年6月5日,成都市召开小区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动员部署会,全面安排部署小区治理三年攻坚行动总体工作及各专项行动工作。10月13日,成都市召开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工作三年攻坚行动现场推进会暨专题调度会。会议指出,要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小区治理三年攻坚行动。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近年来,洛带镇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的部署要求,把老旧院落治理作为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有力抓手,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一边探索一边实践,创新构建了一套发展治理“同频共振”的工作体系——“6455工作体系”,推动老旧院落蝶变更新、善治长效,同时也为其他老旧院落治理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路径。该镇《创新构建“6455”工作体系 全力推动老旧院落治理》项目获评市级“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最佳创新案例”。
由“支部独舞”变为“党员共舞”
不断提升居民自治能力
在洛带镇老街社区府兴街3号院落生活了20余年的居民曾元琼说起小区改造,连连竖起大拇指,她说,“小区经过改造后,院落大门焕新了、停车秩序规范了、绿植鲜花增多了。平日里,居民们在新打造的‘邻里驿家’里小坐聊天,周末的时候孩子们在院子里尽情玩耍。”
曾元琼不仅是府兴街3号院落的居民,更是一个有着49年党龄的老党员。在小区治理中,她积极发挥老党员的带领作用,组织居民加入到院落自治管理服务中来。
“改变源于镇上探索实施的找党员、建组织、优机制、强服务、植文化、赋场景‘六步工作法’。”洛带镇老街社区党委书记叶德军介绍,找党员、建组织解决了“谁来管”的问题,把院落内的党员找出来,把党员身份亮出来,参与筹建“红色管家”院落自治组织;优机制、强服务解决了“怎么管”的问题,建立居民公约、“红色管家”院落自治组织工作职责等12项制度,树立了职责职能规范;植文化、赋场景同步发力,解决了“管什么”的问题,从不同维度入手,结合院落居民需要,提升院落的“颜值”和“内涵”。
“过去我们这个小区可以说是‘不设防’,这次改造安装了门禁,居民刷‘脸卡’或门禁卡进入,外人‘非请莫入’,既方便又安全。”家住洛带镇八角井社区御景苑小区的李德宽乐呵呵地说。
原来,御景苑小区是统规自建房,无维修基金可支取,没有资金作为保障,所有的改造都是纸上谈兵。
“我们以资金作为切口,采取居民筹一点、社区出一点、政府补一点、企业帮一点‘四个一点’方式,凝聚多元力量参与院落治理。”八角井社区党委书记刘明介绍,再进一步,实施序化、净化、亮化、美化、文化“五化行动”,促“脏乱差”变“净靓美”。
由“表层医”变为“根里治”
持续巩固小区(院落)环境向优向好
老旧院落变身全新家园,如何形成长效机制?“让居民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唱主角’,从‘要我改’转变为‘我要改’是关键。”洛带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探索实施‘五大机制’,坚持‘一院一策’推动准物业服务全覆盖、分类压茬推进老旧院落准物业统管、片区兜底管、居民自主管、单位协同管,让治理成果从‘昙花一现’到‘长效固化’转变。”
通过建立“三级联动”问题化解机制、“三支力量”包联院落机制、“三支队伍”培训提能机制、“三个示范”激励引导机制、“一缴两补”资金保障机制“五大机制”,洛带镇老旧院落改造做到了居民参与,群众做主,共商共治。
据悉,自老旧院落改造以来,洛带镇推动成立院落党支部和片区联合党组织11个,网格党支部10个,“红色管家”自治组织47个,党建触角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先后发动了天洛天然气、成都农商银行、龙泉驿区二医院等10余家单位党支部与村(社区)党委结对共建,累计捐资捐物(折价)300余万元,党建组织优势进一步发挥。形成了治理项目53项,推动了400余治理项目顺利实施,让老旧院落环境脏乱、基础设施设备配套不全、机动车乱停乱放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家门口”的幸福持续升级。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柯雨
图片由洛带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