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少了一级台阶,上车更方便;多了一个药盒,心里更踏实……“适老公交”线路的“多与少”,是“适老化”改造的推进,更是一座全龄友好城市应有的关怀与温度。
“友好”,意味着社会既能提供普惠性的、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也能提供和满足部分小众、个性化的需求。当前,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着深刻而复杂的形势变化,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多元化需求越来越精细,呼唤着城市功能的多样化关照。
每个人都会老去,“适老化”改造越早建设,越能扩大受益群体;越早开展,越能积累经验,提高服务质量,更好改善民生。事实上,老人也好,孩子也好,“全龄友好”,就是要以各年龄群体的多层次需求为导向,将包容互助和柔性关爱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环节。
有硬件的打造,有人文的关怀,并将其落实到衣食住行育教医养每个细微处,建立全龄化的管理友好、推进全龄化的硬件友好、促进全龄化的服务友好、发展全龄化的文化友好……关注到每一个群体,每一个面向,才能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社会的温暖。
托起“一老一小”,“适老化”改造只是其中的一个切面,聚焦“急难愁盼”问题,创造幸福生活才是出发点。听到群众的呼声,让青年“带娃”不难、“养老”无忧,解除青年后顾之忧,心无旁骛地就业创业,让市民生活更舒心、工作更安心,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才能彰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