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01版 北航创新研究院加速研发和成果转化,面向高端无人飞行器前沿与关键技术、精准高效的数智服务与试验、创新与应用的协同试验,健全无人机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推动彭州“天空之眼”成功获批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成为西南地区首个以适航试飞为特色的国家级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已为纵横股份、中科灵动、西安羚控等70余户无人机企业提供适航试飞业务。支持淮州机场充分发挥A1类通用机场功能,开通更多低空航线、织密航线网络,积极申报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加快形成以淮州机场为核心的西部通航机场网络体系。
在资源要素保障方面,发挥重产基金、科创基金牵引作用,与市场化基金统筹联动,引导成立四川航空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成都交投航投基金航空产业基金8个、总规模达128.5亿元。“今年以来已投资无人机产业项目2个、合计投资金额7.5亿元。同时,推动‘壮大贷’‘新易贷’支持企业发展,今年以来已向4户工业无人机企业放款5笔、共计金额6500万元。”该负责人向记者透露。
二看:成都工业无人机产业现状?
保持年均20%以上增速
基本形成完整产业链
在纵横股份今年刚刚投产的“大鹏无人机制造基地”内,几十架已经装配好的无人机一字排开,工人们正有序地进行着正式装配前的检查,车间里一片火热景象。
“我们在这里开展无人机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实现可控自主化的工业无人机生产能力,园区投产后预计产能规模折合标准机型约3700架,极大地提高无人机领域整体研发制造水平,为迎接行业未来发展以及向用户提供大批量交付做好了准备。”纵横股份副总经理王利光说。
9月6日下午,一场工业无人机的“头脑风暴”在成都市金牛区“刮起”——“智驭无疆,智航未来”金牛第一届无人机产业推介及学术会议举行,近40家代表企业,70余名全国无人机专家人才齐聚,谋划无人机产业发展,探讨创新技术应用。
企业、行业动态不断,是成都工业无人机产业向好发展态势的缩影。
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当前,成都工业无人机产业链总图谱涵盖原材料、基础零部件及系统、整机制造和运营服务,目前产业链集聚上下游企业100余户,产品实现从10千克到吨位级全覆盖,基本形成了“研发+制造+运营+服务”的完整产业链。2022年,中航无人机、纵横股份、腾盾科技等9户整机制造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1亿元,近年来成都工业无人机产业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发展势头迅猛,产业综合竞争力排位全国前三。
三看:如何做实“工业无人机第一城”?
“强产业”与“推应用”双向发力
力争2025年全产业链规模达100亿元
“从产业规模看,成都工业无人机整机企业收入规模41亿元,位居全国前三;从企业竞争力来看,成都有3家工业无人机上市企业,同样位居全国前三。同时,成都有规模最大的企业中航无人机,有市场占有率全国第1的垂直起降无人机产品,有出口量全国第1的翼龙系列产品,链主企业竞争力居全国前列。总体来看,成都工业无人机产业链综合竞争力位于全国第一梯队,具备打造工业无人机第一城的基础。”上述负责人表示。
“但是,我们也有需要进一步突破的地方。”该负责人向记者进一步说道,从试飞适航条件来看,成都现有低空开放空域范围小,净高不足500米且分布零散,未和相邻市(州)开放空域联网成片。此前,彭州“天空之眼”试飞基地获批、淮州机场进一步拓展功能,可供无人机适航试飞的空域面积拓展至1652平方公里,试飞适航条件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但与珠三角区域净高500米以上可供通航飞行的空域面积超1万平方公里相比,应用场景和试飞条件仍有不足,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仍然偏弱。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做好产业政策集成、链主企业引育、重点项目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应用场景拓展、资源要素保障等工作,坚持‘强产业’与‘推应用’双向发力,高效推动产业建圈强链。力争2025年工业无人机全产业链规模达到100亿元,加快打造我国工业无人机第一城。”该负责人表示。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