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10月30日

一封千里外的寻亲信 一场大海捞针的摸排 一次49年后的重逢

范贤生(右二)和其舅妈(右三)一家人见面了

10月26日11时26分,从贵阳北始发的C5980次列车抵达成都新津南站。

时隔49年之后,范贤生再次来到新津,与老表丁显明重逢了,初见两人还是少年,再见彼此已年过花甲,尽管他们已经记不得对方的容颜,但血脉里的亲情却永难割舍。

这次跨越49年的重逢,是一封寄给“所长”的信引发的。

求助

请求警方寻找40多年未见的亲戚

今年5月11日,星期四,一个平常的工作日。成都市公安局新津区分局花桥派出所所长文洪收到一个来自贵阳的快递,上面只写着“四川省新津县花桥镇派出所所长收”。文洪与值班副所长杨瑞一起打开了快递,刚打开就从里面掉出了一张100元的人民币,里面还有三张折叠的信纸。仔细一看,一名叫范贤生的老人想要花桥派出所帮助其寻找失散接近50年的亲人,信中范贤生提到,其1974年从四川隆昌县石碾公社八大队五队,来过新津花桥公社舅舅和舅妈家中探亲,由于父母亲相继离世,通信条件也较差,便和舅舅一家人断了联系。一晃40多年过去了,自己也60多岁了,他和两个弟弟以及家人们都很想在新津居住的家人,但由于近50年没联系,仅记得当时舅舅名字:丁少文(音),其中一个老表叫丁显×,具体居住地址记不清,只记得从舅舅家到花桥街上需要经过一个老飞机场。

从信里掉出的100元钱,则是范贤生希望可以给民警们买一点慰问品。

筛查

从3万多人的户籍档案中查起

“看了信件的内容,能感受到他希望找到亲人的迫切。但留下的线索有限,可以说是大海捞针。”文洪还记得信里的很多细节,看完了信的内容,他立即召集全所人员开会,安排副所长杨瑞带领社区警务队立即开展工作。

杨瑞带领社区警务队根据有限的内容,以机场为切入点,将新津机场作为圆心,立即将周围的5个村(社区)划为重点区域开展工作。

社区警务队分为两组,一组由社区民警刘科带领从纸质户籍档案着手,但当面对户籍档案室花桥辖区3万多人的户籍档案,通过长时间的筛选,筛选出机场周围丁姓人员且年龄较大人员800多人。另一组,则针对户籍档案中的100余位“丁显×”的人员着手,由于人员分散在5个村(社区)居住,且由于机场扩建有部分人员已被拆迁安置。杨瑞立即决定采用传统的走访方式寻找,经过社区警务队两周不停歇地寻找,花桥辖区内已经排查完,并无丁少文(音)、丁显×与范贤生有关系的人群。

摸排

民警帮助他找到老表

“从刚开始的满怀信心到失望,情绪有些低落,大家都很想帮助老范找到自己的亲人,群众的事无小事。”杨瑞说,大家换了一个思路,将重点放在由于机场扩建被拆迁的人员摸排上。

经过近一周的摸排,5月26日这天,杨瑞等人在普兴街道安置小区内敲开了10栋2单元一户的门,开门的是一位大娘,耳朵不是很好,但是通过耐心地交流,大娘说她老公名叫丁少文(音),已经去世,自己有个儿子叫丁显明。

大家喜出望外,立即联系了大娘的儿子,其表示自己确实叫丁显明,父亲也叫丁少文,一家人由于机场扩建搬迁到了普兴街道居住,自己有一个老表叫范贤生(音),只在小时候见过,后来一直没联系过。得到再次确认,杨瑞立即联系范贤生,告知这个消息,范贤生在电话那头异常激动。

重逢

与老表一家人终于见面

今年10月初,范贤生联系杨瑞告知其已经订好票准备来认亲,并想向花桥所民警表示感谢。10月27日中午,丁显明将范贤生接到了自己家里,和二十多位亲戚见面了,还为他准备了一大桌子菜。已经90高龄的舅妈黄秀华拉着范贤生的手说:“我都还有印象,上回见你你才十几岁,现在你都是老年人了。”

范贤生告诉记者,他的母亲和丁显明的父亲是亲兄妹,他出生于1957年,父母去世得很早,家里条件差,为了生活到处奔波,1996年去了贵州。这么多年,他一直想联系在新津的这些亲人,但自己条件有限只能作罢。最近这几年,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越来越强烈,最终写了一封信寄了过来,收信人就直接写的派出所所长,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真把亲人找了回来。

一家人把一面写有“千里寻亲一线牵 心系民心献真情”的锦旗送到了杨瑞手中,杨瑞则把范贤生寄来的100元钱还给了他。

记者了解到,花桥所全体民辅警自发捐款4050元人民币新成立“花桥寻亲基金”,用于奖励提供有效寻亲线索的群众等。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何良 文/图

--> 2023-10-30 何良 1 1 成都日报 c122542.html 1 一封千里外的寻亲信 一场大海捞针的摸排 一次49年后的重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