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总是充满惊喜,我们时常都会在这里看到富有创意的东西。”
■“实际上,我在1990年时就来过中国,与那时相比,现在的中国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各个产业等方面的发展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认为此时此刻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导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加速形成。”
■“科学研究有着非常艰难的过程,年轻人要坚持,去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不要因为困难而气馁。”
“成都总是充满惊喜,我们时常都会在这里看到富有创意的东西。”古巴著名科学家裴德乐在谈及成都这些年变化的时候表示,总会被成都所带来的创造力而感染。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古巴著名科学家裴德乐。此前,裴德乐致信习近平主席,介绍了他率领团队在华推动脑科学研究和中古神经技术合作取得的成果。
从2011年来到成都,到2015年成为电子科技大学的全职教授,这些年来,裴德乐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不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这里,我的人生规划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实际上,我在1990年时就来过中国,与那时相比,现在的中国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各个产业等方面的发展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裴德乐表示。
2011年,裴德乐教授与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时任院长尧德中相遇,在面对面地交流中,他们发现彼此在脑科学研究领域有着太多的共同语言,裴德乐与成都的故事也从这里开始。2014年,64岁的裴德乐教授与同样是脑科学家的妻子玛丽亚一同来到电子科技大学,并在2015年成为全职教授,开启了他在成都的教学与科研生涯。
8年来,裴德乐教授一直都被电子科技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以及成都坚实的科研能力所感染。“在大学毕业时,我的父亲说过,今后的求职生涯就像是地图一样丰富。”裴德乐谈及来到成都、来到电子科技大学时说,正如他的职业生涯一样,在这里让他找到了自己人生规划完美的诠释。
良好的学术氛围、卓越的科研能力、和谐的团队关系、优质的资源禀赋……当这些因素叠加,裴德乐教授就能够更好地在其专业的学术领域大展拳脚。
现今73岁的裴德乐教授依然在科研一线工作,这份对于脑科学研究的热爱,也不断延伸至他的同事和学生。作为科研路上的同事,裴德乐教授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卢竞。“无论是在对于科研选题的研究,还是在生活中,裴德乐教授始终保持着对于科研的激情,为我们的科研方向提供了指导。”卢竞说,在与裴德乐教授朝夕相处的科研工作中,他也不断地从中寻找到了更多对于科研事业的热爱。
“科学家不应只为个人而努力,更要与人类的命运和健康相关联”
目前,电子科技大学正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古巴神经科学中心联合开展一项科技合作,在裴德乐的推动下,三国还联合启动了脑科学合作计划(CCC计划)。作为“CCC计划”的主要推动者,裴德乐教授十分了解全球科学研究合作的重要性。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涉及不同领域研究的科学家之间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CCC计划’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下应运而生。”裴德乐教授表示,建立该项目是为了让参与项目的科学家更加方便地共享数据、共享信息,同时也为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带来一些数据信息和契机,通过该项目加强联系。
“我认为此时此刻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导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加速形成。”作为一名科学家,裴德乐教授不单单在意个人的发展,他始终坚信“合作共赢”所带来的力量。“科学家的发展以及职业生涯的发展不应该是为了个人而努力,而是要把自己与人类命运和健康相关联。”裴德乐教授说。“现在我肩负着重任,当下的工作至关重要,同时我也在想如何为人类社会的健康作出更多的贡献,为全球科学研究的联系做出努力。”
裴德乐教授也用行动不断为当代的年轻学者树立榜样。“科学研究有着非常艰难的过程,年轻人要坚持,去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不要因为困难而气馁,正是因为科学研究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它才会让我们不断付诸行动,当你真正热爱,在这个过程中你将会感到非常幸福。”裴德乐教授说。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魏捷仪
电子科技大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