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11月02日

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书展

天府书展刚刚落幕,全球规模最大的出版行业展会——第75届法兰克福书展(10月18日至22日)随即也如期举行,主宾国为斯洛文尼亚。在“故事还在继续”的座右铭下,法兰克福书展为多样性树立了榜样,全世界都能感受到这一点。

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书展?

作家、评论家何振华感性地书写:我喜欢这样一份自由自在的拥挤,喜欢在折扣声里享受一份爱不释手的满足,喜欢在长长的队列中等候自己中意的著者专场新书发布会……特别是这两三年里,买书的渠道已经太多,去书展甚至不怎么买书了,但我还是必去书展,因为这是我们书迷一定要过的节日啊!因为这一天是我一定要用在与有缘的师友邂逅的非常有意义的辰光啊!

在图书资源高度流通的当下,很难说哪座城市、哪片区域是图书行业的中心节点。不过,对知识的推崇、对文化的尊重,还是会长久镌刻在一座城市的基因中,弥漫在街头巷尾的氛围里。书展既是一座城市文化个性的标识,又超越了地方主义,向更广阔的世界发出呼唤,拥抱了更为辽阔的人类文明。

每一场书展落幕后,展场会像所有爱书人一样回归如常生活,而不散的只有书香,人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也在此刻有了答案,许下了更多的阅读之约。

在书展,

总能感到“文化值得”

在泛娱乐化和信息爆炸的今天,一个人如果只是单纯地希望消磨时光、获取信息,有太多手段和方式可以满足,而当一个读者走进书展,打开一本书,坐下来倾听一场讲座,无疑是怀着陶冶自我、提升自我的真诚愿望,再加上整个城市的文化环境和人文素养,最终促成这样一场热烈的文化盛典。

学者、中华书局原总经理徐俊认为,展会最基本的功能是展示,而书展因为展示的对象是图书,具有天然的文化属性。随着文化产业的升级,现在的书展已经不再是以出版发行机构为主角的商业活动,也不是简单地扫码售书的卖场,而是一个立体的文化场。“阅读需要安静,但也需要触发,当我们置身于这样热烈的书香氛围,与大家一起感受和分享对书的热爱,每个人都会产生阅读的冲动。阅读需要引领,在争奇斗艳的出版市场,以书为中心的互动交流,强化了书展的推荐功能。阅读需要体验,从展区设置到活动主题,最见匠心,与新书有约,与作家相见,每一个活动,对读者来说,都是一次好书的发现之旅。”比如本届天府书展,最吸引人的,无疑是密集融入其中的近千场精彩的阅读活动,看“书”看“展”,有动有静。

在评论家何振华的印象中,每年盛夏的上海书展,是一场高品质、多维度、深阅读的文化盛宴,也是超越书展本身的时长和空间的。“有一年书展,韩少功谈文学‘寻根’和‘苏醒’的演讲,报纸先在副刊上提前刊出了演说稿,当时我觉得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做法,省得读者汗涔涔挤进现场,听不好也记不全。书展期间邀约著者签售也好,举办的新书首发、作家与读者见面会也好,书迷们之所以趋之若鹜,也正是因为读书人爱聆听书人、书事、书话,那是在向文化致敬,不是单纯观看表演。”

在书展,总能感到“文化值得”。徐俊认为,文化是书展的底色,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和阅读体验,是书展最具特色的地方,也是吸引力所在。以文化为底色的书展,凸显了一个城市的精神和格调。

关键在品质和创新

“无论是展场的布置陈列、阅读活动的安排,还是线上线下的融合、特色展区的设置等,都带给我们很多启发和思考,体现了主承办方专业的办展水平和精益求精的出版素养。”东方出版中心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陈义望认为,天府书展走过的短短几年,就是一个追求高品质、不断提升和创新的历程。最令人感佩的是书展出色的组织工作,每一项活动都具有专业高度,每一项活动都具有传播力,“热情、专业、开放。”

从2019年线下办展,在全国出版界引起强烈反响,到2020年开启线上书展“云世界”、2021年馆店社区跨界联合办展,再到2022年创新扩容线上线下遍布全省。天府书展的变化,中国出版传媒公司副总经理茅院生是亲历者,他说,天府书展“今年最大变化和亮点是首次设立国际馆,展示展销我国在海外发行的中华优秀出版物。”茅院生所说的国际馆,集中呈现了1000余种约6500册英文、日文等原版文学、少儿、绘本类图书。尤其是哈利·波特书展快闪店内,哈利·波特系列原版图书和官方周边文创,吸引了众多“哈迷”打卡,体现了天府书展以读者为中心的创新意识。

人民文学出版社为天府书展带来了7场活动,两位茅奖作家张平和东西,两位著名作家王跃文、高洪雷。而且张平新作《换届》,首发特别放在了天府书展。吸引更多好书在书展首发,不但强调首发新书的数量,更追求首发新书的质量,不仅有大众读物、流行读物,也有专业精品、学术著作。这些理念,体现了天府书展对书业规律的把握和对价值引领的担当。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参加过三届书展,“按现在这个规模持续创新和发展,天府书展在全国的品牌知名度和文化传播力将进一步增强。”

让阅读走进如常生活

近年来,城市的书店、文化新空间星罗棋布,阅读活动活跃。如此习见、寻常的文化生活,其实只需一个高度聚焦的平台就能释放出巨大的文化动能,书展就是这个大平台、引爆点。它能把全城的文化新空间、寻常的阅读生活串成珍珠项链,在这个充满节日感、仪式感的重大契机,熠熠生辉。评论家何振华的记忆里,有一幕温暖的场景:“记得有一年上海书展安排了小提琴乐手伴奏表演,有个女读者在现场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表情惬意地说:这就是生活。我非常认同她这句很有质地的话。我理解她说的‘生活’,其实正是我们这样一座现代化大都市里人人都应该拥有的‘慢生活’,这是有书的生活,是有思想的生活,是有文化体验的生活。”在何振华看来,办书展的目的,不是为了促销、清库存、搞特价书或文创专场,而是人们日常阅读的延伸,让阅读走进如常生活。

每届书展卖出多少书,当然是一目了然的量化指标,如何将书展丰富多彩、高度密集、立体多元的特点转化为日常化阅读的推动力,如何让书展的“大磁场”与城市里随处可见的“小磁场”相互呼应、形成共鸣,构建起一个个有形无形的阅读场,是一个大课题。这方面,上海书展、天府书展的举措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尝试。天府书展在凉山州、海南省新华书店等地设重点分展场,在英国、德国、法国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部分华文书店、文化机构设立海外分展场,这不是简单的书展空间的扩容,用阅读活动和品质图书让读者爱上书店,爱上阅读,才能真正实现阅读人数和机会的扩容。上海书展以思南读书会为代表的读书活动,雨后春笋般在城市各个角落冒头。发起者、策划者,上海作家孙甘露说,“读书会在上海蔚然成风,这是我们的日常,也是值得做、值得为之花时间的工作。”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能不能有三五天,或者一星期,城市的大街小巷主要讨论话题,是关于图书和阅读?饭桌上争论的,是对于近期文学文化话题的理解?这并非天真的幻想,而是希望城市的色彩更加丰富。”作家孙颙说。“读书总是天下第一等好事。”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人类总有一些朴素的智慧、情感和价值观就蕴含在书里。城市举办书展,就是对于这些智慧、情感和价值观的尊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应该更加呼唤和热爱书展,让书展不只是一个短暂的节日,而是城市文化不褪的底色。

--> 2023-11-02 1 1 成都日报 c122741.html 1 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书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