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11月03日

诗歌之路:天下诗人皆入蜀

《秦时古道汉时柏:翠云廊怀古》 何建军(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巴蜀诗书画研究会会员) 绘

古蜀道上的剑门雄关 图据新华社

“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都曾游历蜀道,并留下蜀道诗

位于蜀道米仓道文化线路沿线的文化遗产——两河口栈道遗迹 图据新华社

□文/许永强

蜀道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历史上,在沟通西南地区与中原之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结合古今资料,蜀道至少在秦朝时已经开始修建,在汉朝时被频繁使用。到了唐朝,蜀地作为唐王朝的大后方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地位,蜀道交通尤为兴盛。无数诗人走过这条道路,留下丰富的文学作品。宋代时,蜀道依然发挥着由中原各地通往蜀地的交通要道之功能,至明清时期,仍有褒斜道、荔枝道等道路在使用。

《蜀道难》开启蜀道诗

对古蜀道的认识,大多数人都源于李白《蜀道难》中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实,有关蜀道之“难”的文学作品,在李白之前就有汉代张衡的《西京赋》、晋代左思的《蜀都赋》。

在乐府古诗中,以《蜀道难》为题作诗最早可溯至南北朝时期,南朝梁、陈诗人阴铿所作:“王尊奉汉朝,灵关不惮遥。高岷长有雪,阴栈屡经烧。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这首诗也被誉为古代蜀道诗的承前启后之作。也正是这首诗给予了李白创作《蜀道难》很大的启发,同时也带动了唐代乃至后世蜀道诗的发展。

南梁简文帝有诗两首:“建平督邮道,鱼复永安宫。若奏巴渝曲,时当君思中。”(其一)“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其二)

南梁刘孝威有诗两首:“玉垒高无极,铜梁不可攀。双流逆巇道,九阪涩阳关。邓侯束马去,王生敛辔还。惧身充叱驭,奉玉若犹悭。”(其一)“嵎山金碧有光辉,迁停车马正轻肥。弥思王褒拥节去,复忆相如乘传归。君平子云寂不嗣,江汉英灵已信稀。”(其二)

初唐的张文琮也有一首《蜀道难》:“梁山镇地险,积石阻云端。深谷下寥廓,层岩上郁盘。飞梁驾绝岭,栈道接危峦。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

古蜀道究竟有多难行,早在《史记·张仪列传》里便有记载,“秦惠王欲发兵以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李白《蜀道难》展示的是秦蜀古道的险绝。秦蜀古道,又名秦岭古栈道,南北走向,北段从关中至汉中,有着褒斜、傥骆、子午、故道几条支道;南段从汉中至成都,主要存在金牛、米仓、荔枝道(唐朝以前称洋巴道)三大支道。

《汉书》载,平帝元始五年,王莽开辟了从长安县子午镇穿秦岭通往安康县的子午道,是长安入蜀的最短路程。玄宗时,曾在子午道设置馆驿。但这条蜀道总的说来,短而险,比较冷清,交通运输也不兴盛。

从陕西周至沿着骆谷水及傥水河谷达洋县的傥骆道,是长安入蜀的捷径,宪宗元和四年,元稹出使剑南东川,就写有《骆口驿二首》。唐代后期,因关中多次发生变故,傥骆道变得相当重要。建中四年(783年)德宗避朱泚、李怀光之乱,取骆谷道(傥骆道)到梁州;广明元年(880年)僖宗奔蜀,也走骆谷道。

“宇宙绝观”蜀道奇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由褒斜道到汉中转金牛道入蜀,其《入蜀纪行诗序》言:“若乃采江山之俊势,观天下之奇作,丹壑争流,青峰杂起,陵涛鼓怒以伏注,天壁嵯峨而横立,亦宇宙之绝观者也。”

晚唐诗人薛能任剑南节度副使,他的《褒斜道中》言:“十驿褒斜到处慵,眼前常似接灵踪。江遥旋入旁来水,山豁犹藏向后峰。鸟径恶时应立虎,畬田闻日自烧松。行吟却笑公车役,夜发星驰半不逢。”描述了褒斜道的奇妙风光和民俗风情,江水从旁边倾入,山峰却向后躲藏,鸟飞过的小道上曾有恶虎伫立,种畬田的农夫趁着好天气自行烧着松树,却笑公车上的差役,夜晚出发星驰电掣地发往目的地。

米仓道北起汉中,穿冷水河谷、越米仓山,顺次入南江河谷、巴河、渠江、嘉陵江至重庆。中唐宰相贾耽曰“兴元之南有道,通于巴州,路皆险峻,中间有米仓山,又有孤云山,行者必三日始达于岭,所谓孤零两角,去天一握也。”

金牛道,又名石牛道,得名于秦王“石牛粪金”的传说,从汉中出发,过褒水,经勉县,经青羊大安金牛三镇,过五丁关,经宁强县,过牢固关、七盘关到广元神宣驿,继而过朝天岭,经大小漫天、龙洞阁、千佛崖抵广元,渡桔柏至昭化,经剑门、梓潼和绵阳,终抵成都,总长达1200公里。唐时,该路极为兴盛。南宋王象之评金牛道曰:“栈道连空,极天下之至险。”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则称:“盖金牛入蜀之正道。”

垂拱二年(685年)杨炯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就是走金牛道入梓州,作《途中》《送梓州周司功》。在咸亨三年正月辛丑,云南姚安叛乱时,骆宾王作军府幕僚,写有《从军中行路难》,走的也是金牛道。之后,骆宾王奉使巴蜀邛僰等地,在蜀中两年,留有《畴昔篇》。

不管是哪条古道的哪一支道,都有一个直接的特征——险绝。蜀地四面之山群峰连绵、山势巍峨,且丛林密布,绝巘怪柏多生其间。当这样的自然环境成为人们眼中之景时,蜀道渐渐又被贴上雄伟、壮丽、奇绝等标签。

西晋张载《剑阁铭》:“岩岩梁山,积石峨峨……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唐朝李德裕《剑门铭》:“群山西来,波积云屯。地险所会,斯为蜀门。层岑峻壁,森若戈戟……树兹雄屏,以卫王国。”左思《蜀都赋》“惟蜀之门”“以卫王国”“阻以剑阁”等词,尽述剑阁地势险峻的事实,也揭示了蜀道天险的军事价值。张载的《剑阁铭》还在后文中告诫地方官员不可违逆天命、借险作乱,还劝诫统治者施行德政,泽被天下。

别具一格蜀道诗

从初唐时期的王杨卢骆到孟浩然、岑参,从杜甫到元稹,从白居易到刘禹锡,从温庭筠、薛能到李商隐、杜牧、罗隐,从武元衡到戎昱,再到唐末五代时期的韦庄等,蜀道诗人几乎包括了唐代大部分著名诗人。无论是排解忧思而入蜀观景,或是走亲访友,或是避乱离京,抑或是入蜀为官,或遭贬斥而来,有的入蜀游历后选择在此终老,还有的以船为家、漂泊在鄂蜀古道的水路之上……创作出了不计其数的蜀道题咏。

以文章扬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都曾游历过蜀道,也创作了很多著名的蜀道诗。公元669年,20岁的王勃从长安出发漫游蜀地,沿途写下了三十首蜀道纪行诗,今大多已亡佚,目前确认的有《始平晚息》《扶风昼届离京浸远》《散关晨度》《晚留凤州》《长柳》《普安建阴题壁》六首。乾封元年(666年)至咸亨二年(671年),二十余岁的卢照邻赴蜀地任职新都尉,在蜀地生活有十年。总章二年(669年)春夏,卢照邻奉命到长安办理差事,由长安返归蜀地时作《至望喜瞩目言怀贻剑外知己》《还赴蜀中贻示京邑游好》《晚渡渭桥寄示京邑游好》《对蜀父老问》;咸亨二年(671年)冬,卢照邻出蜀参选,出蜀途中作诗《早度分水岭》《入秦川界》《奉使益州至长安发钟阳骚》《还京赠别》《至陈仓晓晴望京邑》。

垂拱元年(685年),杨炯被贬为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司法参军,作五律《途中》:“途路盈千里,山川亘百重……客心殊不乐,乡泪独无从。”此行路途艰辛,抒发了诗人离京怀乡的忧思。另有诗《送梓州周司功》:“别后风清夜,思君蜀路难。”将情感与蜀道深深地联系起来。

咸亨三年,春正月辛丑,姚州(今云南姚安)发生叛乱,骆宾王作为军府幕僚,随军前往,《从军中行路难》描写了这次叛乱朝廷出兵征讨及行军经过:“长驱一息背铜梁,直指三巴登剑阁。阁道岧峣起戍楼,剑门遥裔俯灵丘。邛关九折无平路,江水双源有急流。”叛乱平息后,骆宾王奉使巴蜀“脂车秣马辞乡国,萦辔西南使邛僰”邛僰今四川邛崃、宜宾一带。在蜀中两年,骆宾王创作的怀古咏史诗《畴昔篇》极力描写了蜀地自蜀王开明氏以来悠久的历史,将司马相如、扬雄等杰出人才和五丁开山的神奇传说都融入诗中,体现了独特的诗风。

自古诗人皆入蜀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也曾游历蜀道。永泰元年(765年)十一至十二月,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的岑参,从长安到梁州(今陕西汉中),因蜀地叛乱,不得已停留梁州,有诗《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云:“深林迷昏旦,栈道凌空虚。飞雪缩马毛,烈风擘我肤。”展现了诗人对蜀道的印象。第二年初夏,诗人离开梁州前往益昌(今昭化),然后南下入剑门,最后抵达成都,一路上作有《过梁州奉赠张尚书大夫公》《奉和相公发益昌》《早上五盘岭》《与鲜于庶子自梓州成都少尹自褒城同行至利州道中作》《入剑门作,寄杜、杨二郎中,时二公并为杜元帅判官》《汉川山行呈成少尹》等蜀道诗。

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季冬携童稚,辛苦赴蜀门”在赴蜀途中写下了以所途经的地名为诗题的十二首蜀道纪行组诗,包括《发同谷县》《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飞仙阁》《五盘》《龙门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成都府》,地点是从同谷县到成都府,井然有序,历历可考,由此也使他成为唐代蜀道诗人的代表。

中唐著名诗人元稹多次往来于蜀道,其《遣行十首》诗云:“七过褒城驿,回回各为情。”说明诗人游历蜀道的次数之多。元稹一生中曾有两次入蜀经历,元和四年(809年)三月诗人第一次入蜀往剑南东川治所梓州,赴任途中作纪行诗三十二首,《使东川》组诗完整地记录下了诗人经历蜀道的全程,是中唐时期最详尽的蜀道纪游诗。在骆谷道入口处的石壁上,元稹见到了李逢吉、崔绍出使云南时的题诗,而在北壁上则有白居易等人的题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中唐时期经历蜀道的诗人之多。诗人第二次入蜀是在元和十年被贬为通州司马,此次入蜀沿途作有《紫踯躅》《山枇杷》《褒城驿二首》《题漫天岭智藏师兰若僧云住此二十八年》等诗。

晚唐诗坛著名诗人李商隐一生中亦曾两次入蜀。第一次是在大中五年(851年),时任太学博士的李商隐因为政治上的不得意,恰逢剑南东川节度使柳仲郢非常欣赏诗人的才华,李商隐应柳仲郢辟入蜀。九月从京城出发经陈仓道留诗《饯席重送从叔余之梓州》“《西南行却寄相送者》。在大散关,适逢天降大雪,诗人触景生情,作有《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在望喜驿有《望喜驿别嘉陵江水二绝》,在绵州的巴西郡(今四川绵阳)写有《梓潼望长卿山至巴西复怀谯秀》。大中五年十月末到达梓州。由于思念家乡和家中的儿女,大中七年(853年)冬天,诗人从梓州启程返回长安。大中八年(854年)仲春或暮春之初,诗人第二次入蜀返回梓州,此次由长安入蜀取道骆谷至汉中,再西行经金牛道到达梓州,《行至金牛驿寄兴元渤海尚书》诗云:“深惭走马金牛路,骤和陈王白玉篇。”

大中九年(855年),柳仲郢先后被任命为吏部侍郎、兵部侍郎,诗人离开梓州跟随柳仲郢一起返回长安,一路上“绝徼南通栈,孤城北枕江。猿声连月槛,鸟影落天窗。”途经利州北边的筹笔驿,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兵伐魏,曾驻扎此地运筹帷幄,诗人有感于一代贤相壮志未酬,留下了咏怀古迹的名篇《筹笔驿》。

一生命途多舛的晚唐五代诗人韦庄,年近60始中进士,亲眼目睹了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和节度使之间的割据混战。晚年时,韦庄曾两次入蜀,第一次是奉使入蜀,劝王建罢兵。因有王命在身,用最短的时间到达利州最为便捷的是取道骆谷道,途中作有《焦崖阁》诗:“李白曾歌蜀道难,长闻白日上青天。今朝夜过焦崖阁,始信星河在马前。”第二次入蜀是投靠王建,为了安全他没有走第一次入蜀的路线,而是从长安西行,经过凤翔、汧阳“汧水悠悠去似絣,远山如画翠眉横。”(《汧阳间》),到达陇州(今陕西宝鸡),过固关(即大震关)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再由秦州南行经凤县、往东南进入陈仓道到褒城、汉中,然后转金牛道入蜀,有诗《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云:“送我独游三蜀路……不堪离恨剑门西。”

除了以上代表性蜀道诗人外,还有初唐被贬驩州途经蜀地的沈佺期,盛唐之初被称作“燕许大手笔”的苏颋、张说。苏颋先后在开元九年和十一年两次入蜀,留下了《经三泉路作》《夜发三泉即事》《晓发方骞驿》等蜀道诗,张说也曾两次入蜀,有《过蜀道山》《再使蜀道》《蜀道后期》等以“蜀道”为题的诗作。王维、孟浩然、高适等人亦曾历经蜀道。中唐,蜀地凭借其独特的战略经济地位吸引了众多文人志士前往,无论是出任地方节度使的严武、武元衡、段文昌、李德裕,抑或是游历蜀地的戎昱、欧阳詹和章孝标,他们都曾为蜀道诗歌增添了绚烂的一笔。晚唐时期诗人薛能入蜀,走褒斜道、金牛道至成都,沿途作有《褒斜道中》《分水岭望灵宝峰》《筹笔驿》《嘉陵驿》《雨霁宿望喜驿》等蜀道诗;薛能于大中十三年(859年)被贬蜀地,以狂傲之笔抒写心中不平之气,《题筹笔驿》《题白马驿》《题剑门先寄上西蜀杜司徒》即是当时之作;雍陶有蜀道诗《西归出斜谷》《到蜀后记途中经历》等。

纵观唐朝三百年历史,诗人或游历、或探亲、或被贬、或为官、或避乱历经蜀道进入蜀地,形成了“天下诗人皆入蜀”的奇观。

(作者简介:许永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 2023-11-03 许永强 1 1 成都日报 c122789.html 1 诗歌之路:天下诗人皆入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