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成都气温逐渐下降,但各工地现场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近日,记者探访多个市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大型塔吊林立、工程机械轰鸣、运输车辆来回穿梭、建筑工人忙碌作业,从产业项目到园区基础设施,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处处跳动着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劲脉搏。
华西国际肿瘤治疗中心(重离子质子)项目:
项目一期质子楼一阶段混凝土浇筑完成
“目前,项目一期医疗综合楼正在进行内装,拟于2024年下半年投入试运营。”成都医投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成都医投华西国际肿瘤治疗中心(重离子质子)项目是成都医投集团联合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三方合作共建的一个国际化、高能级、引领性肿瘤专科医疗项目。
“整个工程浇筑共分为六个阶段,一二三阶段是底板浇筑,四五阶段是墙体浇筑,六阶段是顶板浇筑。”据项目负责人周兴介绍,建工集团承建的华西国际肿瘤治疗中心(重离子质子)项目一期质子楼已完成第一阶段混凝土浇筑。
据介绍,项目团队采用3D扫描技术,对各部位进行全方位扫描,将BIM模型与现场点云进行叠合,通过标靶点辅助BIM模型与现场点云数据的配准重合,截取每个墙面和管口剖面的测量,生成报告后,对现场进行整改,待复测完成后再进入下阶段施工。
“质子楼预留预埋精度要求极高,日常建筑,比如住宅厚度仅为0.3米左右,但考虑到这个项目有防辐射的需求,墙体厚度需要达到4至5米,治疗舱室旋转机架32个预埋螺栓误差值、管线出口处预埋插筋误差值、安装管线位置误差值均要求控制在5毫米内,墙、柱保护层厚度误差值要求控制在10毫米内。”周兴介绍,项目团队通过线上BIM模拟,线下多次实验,将4个螺栓通过一块钢板连接成整体,采用可调旋转中轴螺栓纠偏措施,最终顺利实施。
据悉,混凝土浇筑后,考虑到天气昼夜温差影响,接下来的14天带模养护,在温度监测下待墙体内部温度达到峰值后,将在侧墙体上覆盖1.5毫米厚保温材料与一层防雨塑料薄膜,对混凝土内部温度进行实时监控,以验证拟采用的温控措施可行性及效果。
华西国际肿瘤治疗中心致力于对标“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建立一个世界一流的肿瘤全周期诊疗中心,将以该中心为圆心,建成一个集肿瘤治疗、临床科研、人才培训培养、中国高端肿瘤医疗设备及尖端放疗设备研发于一体的肿瘤医疗全产业链园区。建成后将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运营,预计每年能提供20万人次以上的肿瘤诊疗服务,为超过1500人提供重离子质子治疗服务。
磁动力产业基地项目:
二期项目正式开工
月底开始大面积建设
“目前,一期的配套用房处在精装修阶段,二号三号厂房进入设备安装调试及试运行阶段,二期是本月初开始的,正在进行桩基施工,预计本月底开始大面积建设。”项目现场,在桩基隆隆声中,项目执行经理庞永东说道。
据介绍,四川天府新区磁动力产业基地项目(一期)位于天府新区新兴街道,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该基地是围绕新兴工业园产业规划,构建以“磁传动科技平台”为核心的功能复合、要素便利的现代产业园区。项目于今年3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主体建设任务,进入设备安装调试及试运行阶段。
据了解,该项目主要使用性质为车间、配套用房、测试水池等。其中2号楼和3号楼均为钢结构车间,建筑高度16.24米至39.12米,钢柱采用格构柱+焊接H型钢方式,项目用钢量达2200吨。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类似项目的厂房钢结构吊装高度普遍在20米左右,该项目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近40米高的超长吊装作业,工艺复杂、吊装难度大。“为攻克这个难题,我们提前研究超长设备装卸工艺及安全操作规程,对设备进行多次测量计算,并召开吊前工作会,进一步论证吊装可行性,制定形成了详实的作业方案。”庞永东介绍,超长的格构式钢柱经100吨履带式吊车缓缓吊起后,平稳吊装到指定位置。
11月1日,该产业基地二期项目已正式开工建设。作为成都市重点项目和高能级项目,磁动力产业基地建成投运后,将促进科技研发与先进制造的深度融合。
唐静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长乐 陈方耀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