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共建科技创新合作区
川渝地区已布局建设
■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3个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09家
■协同创新平台100个
■国家技术转移机构30多家
成都融入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目前已建成中法、中德、新川、中意、中韩、中日6个国别合作园区
■在蓉落地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国-克罗地亚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
11月6日—7日,“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在重庆举办。会上,川渝两地正式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川渝两地如何在推动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上共同发力?作为我国南向西向开放门户的成都又是如何融入“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合作?
川渝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已超100家
记者获悉,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正式启动前,川渝两地已联合印发《成渝地区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根据方案,该合作区的目标是打造辐射西部、支撑全国、面向全球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目前,两地在建立科技交往合作机制、深化科技人文交流、打造创新合作平台、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数据显示,川渝与80多个国家的各类创新主体开展了科技交流合作,布局建设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3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09家、协同创新平台100个,与奥地利、白俄罗斯、匈牙利等国家设立国家技术转移机构30多家。从科创资源相对匮乏到承办国际性科技展会,地处西南腹地的成渝地区,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正不断汇聚。
与此同时,成渝地区也正在加快打造各类创新平台、提升创新策源能力的努力。目前,成渝地区协同推进西部科学城、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11个国家大科学装置、5个国家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在川渝布局建设。从国家超算成都中心到绵阳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成渝两地已实现1万多台(套)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
成都已建成6个国别合作园区
一直以来,成都发挥“一带一路”重要枢纽与战略支撑点区位优势,不断链接国际高端创新资源,赋能城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成都是如何融入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根据方案,成都将力争在科技创新合作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
在深化国别园区建设方面,成都目前已建成中法、中德、新川、中意、中韩、中日6个国别合作园区。其中,中韩创新创业园于2015年建成运营,目前园区已累计引进企业803家,其中韩资或中韩合资企业106家,成都高新区联合韩国最大风险投资机构——韩国投资伙伴株式会社合作设立了8.7亿元中韩创新创业产业基金,已投资企业超过34家。
其中,成都·韩国国际客厅于2021年9月正式开馆运营,是集商务洽谈、会议推介、交易展示、孵化培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标志性、功能性合作平台。同时,成都高新区已在韩建立8家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为韩国企业了解成都高新区提供纽带,推动两地交流合作。
在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方面,成都市科学技术局修订出台《成都市重点研发项目资助管理办法》,重点支持成都创新主体联合“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创新主体开展创新合作。近三年来,已联合新加坡、韩国、泰国、土耳其、巴基斯坦、奥地利、俄罗斯、克罗地亚、意大利、古巴、新西兰等国家开展合作。
在蓉落地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国-克罗地亚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资助中国-巴基斯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先进科技研发中心(新加坡)2个国际性研发机构;聚焦电子信息、大健康、绿色低碳等领域,开展国际科技研发项目22个。
在国际科技交流对接方面,成都还举办了“国际双城链云对接活动”,组织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匈牙利、俄罗斯等国家优秀科技创新资源与成都企业开展科技合作,累计举办20余场。在2023年6月举办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泰国新能源产业专场对接活动上,组织了泰国分包促进协会、通威集团等5个项目进行了路演,20余家中泰企业及机构等现场进行了交流对接。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黄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