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籍。”早在殷商时期,中国就有收集书籍文献的传统。这份文化传统一直延续至今。11月6日,由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成都市十大藏书家庭”评选活动结果正式揭晓,温锦平(温浚源)、傅天斌、余勋禾、吴炳德、周安琴、刘祯贵、罗婵媛、郭云飞、朱晓剑、何定镛共10户家庭入选。
他许多藏书来自胞兄流沙河
“阅读是因,写作是果。”说起阅读与写作,余勋禾便滔滔不绝。昨日下午,记者来到余勋禾家中,步入书房,便见满墙的书柜里装满各类书籍。余勋禾是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诗人流沙河胞弟。
“从少年时代开始,我们家里的兄弟姐妹都有自己的书,每个人都要买书,我是家里最小的,所以一开始阅读的就是图画书,读图画书再到读童话书,这些阅读经历都对我的阅读与写作产生了影响。”余勋禾回忆道,他最喜欢的一本《东京梦华录》,就是从青白江的花鸟市场“淘”到的。
余勋禾告诉记者,他藏书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源于胞兄流沙河的赠书。“我哥哥他有很多朋友,其中大多数都是作家,每个人出书后,都要送他,家里的书就越来越多,他看了之后,实在是放不下,就每次让我们去家里搬书,他总是说‘你们带个大袋子来’,所以我家里许多书也是哥哥流沙河的。”
万册藏书筑成她的精神粮仓
对于罗婵媛来说,上万册的藏书,成为她的一座“精神粮仓”。“自2016年定居成都以来,我和先生就开始藏书了。”罗婵媛说道,七年时间过去,目前藏书数量已达到一两万册。
罗婵媛回忆起藏书过程中最令人苦恼的事情,就是房子太小,放不下那么多书,“以至于好些书都只能堆在地上。”在这些书籍里面,罗婵媛最钟爱的还是古籍和手抄。“夜静之时,品读这一张张老旧书页,仿佛跨越了时空,和当年抄下这本或也曾读过这本书的古人在思想上有片刻交汇,就会很想知道,他们当时经历了什么?又在书上悟到了什么?”
作为成都市青羊区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老师,如今已经是罗婵媛从事特教行业的第九年了。而即便面对着在学习生活上存在一定困难的特殊孩子,她也会根据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选择适合他们的阅读内容,来引导孩子们养成阅读的习惯。
打造阅读空间惠及数万人次
走进都江堰市乐佳广场2楼,便能看到一间400平方米的阅读空间。在这里,一整面墙的5米高书柜上,紧紧凑凑摆满8000余册书籍。这就是郭云飞创建的“书香归心”阅读空间。
郭云飞从小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喜爱读书。小学时便萌发了“开一家图书馆,让所有人都可以免费读书”的梦想。
2018年,郭云飞在都江堰市宁江社区创建图书室,将家中的3000多本藏书搬来,供社区居民免费阅览。此后,郭云飞还创办了“书香归心”读书会、举办各种公益活动,惠及数万人次。他告诉记者,自“书香归心”读书会创办以来,成员从一开始的16个人已经增长到125人。
民办博物馆藏书万卷
万木留香家具博物馆是彭州市一家民办博物馆,在博物馆内,除了古家具、古典木制品等,还能看到一排排按类型整齐摆放的书籍,堪比一间图书馆。“我们的藏书以古蜀文化等为主。”万木留香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周安琴说,在几十年的积累下,博物馆内各类纸质资料、书籍等已经有上万册。“我们的书籍除了自行购买的,也有不少来自于社会捐赠。”作为一间民营博物馆,万木留香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不少市民朋友都会来博物馆里阅读。“周末人多时有近千名附近的居民来阅读,我们也会不定期地开展红色教育学习。”如今,藏书对周安琴来说,“这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传承,就像孩子们来到这里能够学习到他们不曾了解到的知识。”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泽登旺姆 王茹懿 卢星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