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天府文化云讲堂》2023年第十期活动——《诗意天府·神秘蜀道》在杜甫草堂博物馆举行。四川大学教授、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周啸天作为主讲嘉宾,以与主持人周东对谈的形式,在杜甫草堂实地赏析李白、杜甫、三苏等诗人入蜀留下的佳作,以专业视角讲述唐诗文化在古蜀数千年的魅力情怀,探索诗歌在成都万千气象下的独特魅力。
“中国向来有诗国之称,当人们谈到唐诗时,言必称‘李杜’。而这两名伟大的诗人,都与成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际上,成都本就是一座诗城,而我们今天所在的杜甫草堂,更是人们心目中的一处诗歌圣地。”讲坛上,从李白、杜甫,到三苏、薛涛,周啸天为广大诗歌爱好者讲述了唐诗中的大美成都与历史上成都的文化名人故事。
成都为何成为一座诗意之城?在周啸天看来,这离不开蜀地的富庶、深厚的人文历史、优美的自然山川,以及繁荣的音乐文化。
“文化的繁荣依托于经济社会的繁荣,而天府之国的富庶,促进了蜀人从事文化活动。”周啸天说道,“西汉时期,蜀地就有一代‘辞宗’‘赋圣’司马相如,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后来,又有文翁治蜀兴学,奠定了巴蜀文化与学术的传统。”
此外,周啸天也提到,诗词、音乐与舞蹈等文化艺术有相通之处,因此,“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的成都,自然也就成为酝酿诗词文化的一座城市。“成都无愧于成为培育诗人的摇篮,锦江中,就流淌着成都的‘诗意分子’。”周啸天说道。
作为第一个以传统诗歌获得鲁迅文学奖的诗人,周啸天在讲堂中,同现场观众分享了自己对于“现代人写传统诗”的观点和感悟。在他看来,要写好传统诗歌,重点并不在于平仄韵律,选题、立意更加关键。
周啸天建议,年轻的诗人要多读好诗,从经典中获得灵感与启发,从学习和模仿开始,从写出“好句”开始。而要写出“气象万千”,不仅仅是描绘景色的宏大,关键在于把情绪与哲理“藏”在诗中,这才是诗的灵魂。周啸天始终坚信,“写不写诗不重要,关键要成为一个有诗性的人。”在他看来,诗性的人眼光是审美的。所以,周啸天很乐观,放眼皆能入诗。他认为,即使在今天这个新媒体发达的时代,诗教传统在中国也从来没有中断过。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茹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