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11月10日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寻觅、采撷与升华

在广元翠云廊寻幽古蜀道

采风团在宾馆大堂唱歌起舞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10月16日至20日,来自全市书法、美术、音乐、摄影等不同艺术门类及“文艺两新”的16位优秀艺术家代表,在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广元市翠云廊古蜀道、德阳市三星堆博物馆、眉山三苏祠博物馆等点位进行了采风创作。

在成都战旗村,采风组一行漫步于青山绿水,感受乡村振兴中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机活力,看到了历史翻开崭新一页后,中华大地上写就的新篇章。

在翠云廊古蜀道,对话千年古柏、探秘险峻阁栈、寻幽千年古道、触摸历史脉搏,感受生态保护理念的代代相传、接续常新,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在三星堆博物馆,文艺工作者们聚焦世界瞩目的古蜀文化,以艺术形式开启一段穿越时空的古今对话,探寻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精神源头。

对成都的文艺工作者而言,这次寻迹采风之旅,既增长了见闻,开阔了眼界,也为他们日后的文艺创作提供了新素材、新灵感。

参天古柏下的音符

“以后真得多出去走走看看!”

“……剑门关,翠云廊,一眼一念是故乡。米仓山,嘉陵江,一山一水在心上。”

坐在大巴车上的杨洪,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头一天站在翠云廊参天古柏下时,耳边断断续续飘过的音符。这些奇妙的音符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一旦产生就萦绕不去,渐渐地在他脑海中盘旋飞舞,又渐渐地汇成了曲、酿成了歌。

“你先上去,我得找架钢琴弹出来!”下了车,杨洪忽然对采风团的“室友”赵迎说,“这家宾馆有钢琴吧?”

“应该有,你去找找看呢?”赵迎接过杨洪的行李,先回了房间。

在酒店大堂,杨洪果然找到了一架钢琴。坐在钢琴前,杨洪细心地擦了擦手和钢琴,随后,美妙的音符婉转飘荡,优美清澈的男声随着旋律在宽阔的大堂回响。

“怎么?今天有表演吗?”来来往往的游人带着疑惑,停下了脚步,钢琴前慢慢地汇成了人群。

“哇!杨老师弹唱得真好听。”采风团另外两位同伴站在人群中,看着放声高歌的杨洪,暗自叫好,同时将杨洪弹唱的视频发在了群里。“这是一个绝佳的团建机会啊!有艺术家在旅途中就创作出了作品,应该让采风团的其他人一起来感受一下氛围,说不定不久后就有更多的好作品出炉!”

没想到这个视频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汤文俊、李秋岑、罗莹、杨静、陈锐凯、胡智林、朱建波、赵迎、温建军等人都来到了大堂。

“大家都来了啊!你们听听我新创作的这首歌!”杨洪看到采风团的朋友们都来了,兴致更高了,旋律越弹越顺,歌声也愈发优美。

成都市舞协会员罗莹在音乐感染下,跟着杨洪的旋律翩翩起舞,钢琴、歌唱、舞蹈,成为这次采风之旅中一次意外又热烈的小高潮。最后,众人在杨洪伴奏下,一同演唱经典歌曲《明天会更好》,为这次即兴创作、即兴表演画下了圆满的句号。

“杨洪,你写的这首歌真不错,叫什么名字啊?”汤文俊作为采风团的老大哥之一,对歌名颇有兴趣。

“我打算叫《广元情》,因为创作灵感的来源就在翠云廊的参天古柏下。当时我望着那些高低错落的古柏,恍然看到了音符的起伏。”杨洪难掩心中的喜悦,刚才的演奏演唱下来,之前稍显模糊的旋律已经非常清晰。“回成都我就录成demo小样,到时再发完整版给大家一同欣赏。”

“杨洪,你这首歌和你之前在抖音上的作品有些不同呢?不怕300万粉丝不适应啊?”罗莹开玩笑。

“现在只有190多万了,毕竟好久没更新了!”杨洪微笑着坦白。“之前在抖音上发的都是泛娱乐作品,我觉得我的创作不止于此,也不应该止于此。”杨洪顿了顿:“祖国的大好河山,走出来才知其壮阔多彩,对于我这样的音乐人来说,这是最好的灵感来源。”

回到成都后,独自坐在录音棚里的杨洪,打磨《广元情》的词曲,又把谱好的词曲弹奏演唱,转换成了数字音乐。此时的他仿佛回到了20年前,在川音上学时第一次接触到录音棚的震撼与虔诚;又仿佛回到了15年前,与郁可唯等同伴一同组建乐队,在公众前演出时的激情与活力。

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

终于,《广元情》demo录制完成。杨洪摸着琴:“不虚此行啊,看来以后真得多出去走走、看看!”

战旗村里的乡村震撼

“这是梦?还是画?”

一个漂亮的小女孩穿着崭新的红衣服,从杨静身旁蹦蹦跳跳地走过,然后专门回头,看了这位采风团里唯一的“90后”一眼,笑眯眯地说:“哥哥,你好帅哦……”

“小妹妹,你也很漂亮。”杨静白皙的脸庞上浮起了一团红晕,又轻轻摇了摇头,暗自自嘲:“都快30岁的人了,咋个还会被一个小女娃说得不好意思呢?”

杨静把目光从渐渐远去的小女孩身上收回,望向更远处的战旗村,这座成都西北的小村庄,带给他的是远比腼腆更强烈的情感——震撼。

“农村……也可以是这样吗?”杨静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和我的家乡差距也实在太大了吧!”

1994年出生的杨静来自巴中市通江县的农村,如今他在成都创办了舞蹈工作室,编舞也跳舞。

在他的印象里,自己的家乡似乎才应该是农村的模样——土质的墙坯、青瓦铺茅草的屋顶、坎坷的碎石路……一直到初中,杨静每周都还要自带大米和腌菜,走上几个小时来到乡镇上的学校上学。

近几年,随着交通的改善,杨静的家乡也肉眼可见地迅速在变好,可即便如此,和战旗村相比,差距也是明显的。10月的战旗村田园金灿、瓜果飘香,这里的公路宽阔平坦,这里两三层白墙灰瓦的农家别墅考究精致,村里青砖铺成的步行道干干净净,两侧的行道树郁郁葱葱,不远处的学校里传来琅琅的读书声。生活在这里的人虽然忙碌,但脸上都挂着幸福平和的笑容。

“这是梦?还是画?”杨静在战旗村中越走越感到不可思议。每走一步,“乡村振兴”四个字的分量在他心中就越增加一分。

“这就是新时代的乡村吗?我的老家未来也会变成这样吗?”杨静内心波涛翻涌,脸上的表情也变得有些恍惚起来。

“小杨,你怎么了?”同行的室友朱文建看到这位小兄弟的异样,关心地询问。

“没什么,我只是……被这里震撼到了,实在没想到,农村也可以是这样,这样的农村,以前只在梦中出现过。”杨静语气有些波动。

“哈哈!小兄弟,战旗村只是成都众多村落中的一员,其他很多地方的村子并不比这里差!”朱文建拍了拍杨静的肩膀:“反正你也在成都定居了,以后多走走,多看看!未来,你的家乡也会和这里一样。”

“嗯!一定的!”杨静重重地点了点头。

“怎么样?有了这么大的触动,带来创作灵感没有?”

“当然有!刚才我就在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变化完全可以编入舞蹈。如果是单目的舞蹈,可以用农村新旧生活的对比来呈现新时代的新变化,但我个人觉得舞剧更加适合,可以将农村的发展,编成一幕、二幕、三幕……呈现农村的日新月异……”说起舞蹈创作,杨静打开了话匣子。

听了杨静的话,朱文建忍不住鼓励:“你还这么年轻,相信这次采风会成为你未来舞蹈创作中一次宝贵的经历,也相信你一定会有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让更多的人看到新农村,关注新农村!”

古蜀图案在心中成字

“艺术创作,真的不能闭门造车!”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此行不虚,此行不虚!”从三星堆博物馆走出来,汤文俊连连感叹,古蜀青铜器、金器与玉器古朴而神秘的美让他沉醉不已。

那些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线条,在汤文俊的脑海中仿佛重新鲜活过来,也独立起来,它们各自组合,又各自飞散……渐渐地,一个又一个带着古蜀韵味的字,在他的脑海中成形,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感觉。

“很奇怪,我到三星堆、金沙博物馆也不止一次两次了,这次来我仿佛豁然开朗一般。真的,古蜀的器物,每一件都和书画、音乐、舞蹈能够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汤文俊对身边的同伴说道。

“哦?您觉得古蜀文化给您的书法带来了哪些灵感?”同伴饶有兴趣地问道。

“古蜀国几千年的文明神秘而璀璨,我们今天只能透过出土文物遥望当年古蜀人生活的只言片语,但就是这些只言片语,它的线条、它的抽象、它的夸张就让人触动,这难道不是对今天书法中线条夸张的一种启发吗?”汤文俊表情有些严肃,在他看来,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后人对它们的挖掘还很有限。

“当前书法界都在学‘二王’,所书写的题材要么是唐诗宋词,要么是流行化、娱乐化的素材。”汤文俊一边说,一边用右手指轻轻比划。“我刚才站在青铜纵目面具前,脑海中就浮现出了一个繁体的‘国’字。我们平常写字,不管是篆书还是隶书,都是临摹古人的碑、帖,当我们在自我创造、自我突破时,能不能借鉴青铜面具的线条理念,进行一些合理的夸张,来表现一种磅礴、神秘的感觉呢?”

汤文俊停止了比画,右手握成了拳头。“我回头就尝试一下,把脑海中勾勒出的‘国’字,用三星堆线条带来的灵感,重新书写一遍,用枯润运笔技巧,展现这个字的斑驳与新生。我想,这或许是我未来前行的方向。”

同伴们走远了,汤文俊却站定在那里,回头深望三星堆博物馆喃喃自语:“老祖宗的财富还有太多需要我们去发现和继承啊,艺术创作,真的不能闭门造车。”

回到成都,汤文俊带着新的感悟,创作了两幅行书,内容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传承讲话的摘录。汤文俊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要回归于生活,艺术家就是要创作老百姓看得懂、喜爱看的作品,而优秀文化的传承,是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艺术泉源。”

活到老拍到老

“记录,这对我很重要!”

“走了!”

随着一声简短而有力的告别,在蒙蒙天光中,温建军背起了沉重的行囊,准备踏上前往理县休溪村纪实摄影的旅途。

“千万注意身体啊,这才回来几天,又要走!”家人对于温建军的身体有些担心,才参加完5天的采风活动,没过两天又要出发。

“没事儿,我身体扛得住!”

“你都75岁了,再拍十年,都85岁了,还扛得住!”家人依然不放心。

“哈哈,我又不是天天守着拍,几天就回来了!”温建军放下行囊,心想:“这不把话说清楚了,估计今天走不清净。”

温建军要守着拍十年的这次活动,是由四川省民族文化影像艺术协会举办的“藏羌彝乡村纪实摄影”,在阿坝、甘孜和凉山州各选择一个村落,通过十年的连续拍摄,展现当地乡村和人民生活的变化。今年75岁的温建军是整个拍摄团队中年龄最大的摄影家。确实,十年后,他就85岁了,说不定还能打破一个最年长纪实摄影家的纪录。

“你也知道,这次活动两年前就开始筹备了,今年开始正式启动,我如果不去,可能就真的去不动了。”温建军耐心地解释。

“可你才从广元、眉山绕了一大圈回来。”

“对啊,就是因为参加了这次采风,我才更加坚定,要把这十年坚持下来。”温建军的眼光透过家人,望向窗外的城市。此时成都的天还没有亮,早起人家的灯火,如天上的星星一般闪耀。

“我是一个纪实摄影师,这次在翠云廊,我用镜头记录了千年古柏的苍翠;在三星堆,记录下古蜀文化的神秘;在三苏祠,记录了四川文脉的源远流长;在战旗村,记录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温建军顿了顿,情绪有些激动:“这些都很重要!这些对我很重要!”

“都对你很重要!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你顶着余震的风险去拍,你说很重要;成都修地铁,你说很重要,大年三十钻到工地上,守着拍了十年;2020年新冠疫情,你也说很重要,口罩都没几个,还去一线拍医生、拍医用设备生产……”家人的情绪也有一些激动。

“对啊,我是摄影师啊!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不会高精尖的专业技术,我能为国家、为社会做的事,就是用镜头记录老百姓生活的点滴,记录城市和国家的发展变化。”温建军的语气平缓了,但依然执拗,“当后代的人回望走过的路,我的照片能让他们了解过往,这就够了。”

“可你都75岁了!”

“75岁又怎样?这次采风活动,同行的有很多人,也看到了更多的人,他们都在自己的角色上努力做自己能做的事,我能做的就是拍摄、记录。”温建军轻轻拍了拍行囊:“我还没觉得自己年纪大,活到老、拍到老!你们不要担心了!”

“管不了你,你自己注意身体,注意安全!”家人说不动温建军,也只好放弃,转而叮嘱:“药都带好了吗?”

“带好了,高原上睡不着就吃半片安定,我记着的。”温建军将重重的行囊背在背上,开门的声响,打破了黎明的宁静。

“走了!”

后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今年成都市文联组织了数十次主题采风活动,来自全市的数百位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足迹遍布川渝各地,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接受洗礼、汲取灵感,创作出了数千件文艺作品。这样的行走,更助力文艺工作者在今后的创作中把目光与精力聚焦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等重大主题,潜心创作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新时代文艺精品力作,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时代文化强省、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中贡献更大的文艺力量。

撰文 唐恬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他们

汤文俊

供职于金堂文化馆,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书法家协会行草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民进成都市委开明书画院副院长、成都市人大教科文卫专委会委员。

杨静

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舞蹈表演专业。四川省舞蹈家协会会员、成都市舞蹈家协会会员,成都身意舞蹈创始人、项目总负责人。四川省老干部艺术团编导与教师、四川省体协艺术团舞蹈编导与教师,长期从事舞蹈编导、舞台导演、舞蹈评审等工作。

杨洪

音乐制作人,青年曲作家,成都市音乐家协会理事,四川省音乐文学学会理事;抖音短视频知名音乐达人,ID“老男孩杨歌”粉丝数百万,作品曾多次登上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学习强国、四川观察等媒体平台,多次为全国大型文艺晚会创编歌曲并获奖。

温建军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摄影艺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金牛区摄影协会理事。2020年5月,《成都战疫掠影》画册入选雅昌集团全国百人百册抗疫纪实画册征集项目并被中国博物馆收藏。《三胞胎出行》获四川省第18届摄影艺术展银奖。

--> 2023-11-10 1 1 成都日报 c123184.html 1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寻觅、采撷与升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