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回顾过去一周,“数字中国”的更多维度,在一场场线上线下盛会中持续展开。
11月8日至10日,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举行,与会嘉宾聚焦全球发展倡议、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人工智能等议题深入交流,形成广泛共识。
从电商帮扶埃塞俄比亚的农民将咖啡销往全球,到网课助力中国农村的年轻小伙为家人开启新生活,再到通过虚拟现实体验未来社区、未来出行、未来学习等科技成果……峰会上的鲜活案例,成为数字中国的生动注解。
互联网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不断点亮着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更多期待。刚刚过去的“双11”,则是人们最熟悉的例证之一。
这个“双11”,再度掀起消费热潮。数据显示,四川购物用户数位居全国第4,成都为今年“双11”四川购买力最强的城市。在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背景下,互联网在推动消费提质升级,带动经济增长上,继续充当着重要角色。
各类应用的繁荣发展,各类体验的迭代更新,离不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8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3》显示,全国来看,近年来,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作用凸显,5G、IPv6规模部署、算力总规模等多项指标已居全球前列。
处处涌动的新技术新趋势,也正逐渐转化为各地新质生产力优势——今年前三季度,成都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7个,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35.2%。
在上海,10日闭幕的进博会上,AI数据分析、云计算、物联网吸引关注,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制造技术和高端装备成为采购热门;在乌镇,数字经济产业合作大会签订24个重大项目,投资总额超千亿……
从历史经验来看,每一轮重大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都是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演进的根本动力。进入数字时代,数字化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抢跑新赛道,数字经济正成为各地提升产业能级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结束不久的杭州云栖大会上,涵盖算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三大主题的科技展览展示了数字经济发展的最新成果。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企业参会者,在这里“求解”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创新的答案。
11月9日,位于广州民营科技园未来产业创新核心区的白云高新区信创产业园开工,将依托产业平台基础及优势重点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
11月10日,成都召开2023年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强调要全力打造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坚定不移推进数实融合,着力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加快推动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这是信息化发展的一条主线。生活中,机器人充电桩、无人清洁船、炒菜机器人等数字化场景走进千家万户,政务服务“一键办理”等数字化模式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刷脸通关、刷脸支付为日常赋能添彩,传统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快转型步伐……
“数字中国”里,可以感受到数字改变生活、计算驱动未来的强劲脉搏。深化技术合作,推动技术普惠,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培育建设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推动更多中小企业智能改造,让“数字之光”照亮更大领域,这是属于新时代的理想,当以更多的创新来实践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