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11月15日

经济发展是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原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党中央在新发展阶段做出的重大部署,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障。为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以高质量发展推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总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2035年我国经济发展总目标,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等。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多少,才算是中等发达国家呢?从实际情况来看,2022年全球人均GDP为1.27万美元,其中,美国人均GDP达到7.64万美元,德国、法国、英国等欧洲发达国家人均GDP分别达到了4.84万美元、4.59万美元和4.10万美元;日本、韩国等亚洲发达国家人均GDP分别达到了3.38万美元和3.23万美元。从世界银行对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划分来看,2022年7月更新的标准将人均GNP1.32万美元作为高收入国家的门槛。

考虑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规模巨大,且人民币购买力平价高于实际汇率等,可以认为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就算步入中等发达国家。首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步入发达国家是一个社会福利持续改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群众会获得更多满足感和幸福感。从社会福利的角度衡量,达到人均2万美元就已经能够获得较高的社会福利;其次,中国人口规模巨大,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意味着经济总量能够达到28万亿美元左右,而这已经足以支撑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2022年美国的GDP总量为25.46万亿美元,如果按照年均2.11%的增速计算,在不考虑价格因素的情况下,美国2035年经济总量将达到33.35万亿美元,中美之间的经济总量差距将进一步缩小;最后,人民币购买力平价高于实际汇率。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2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27万美元,按照当期汇率计算是美国的16.62%,但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是美国的28.11%。因此,从购买力平价来计算,中国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意味着获得了3.38万美元的实际购买力,而这基本上处于当前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

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

量的合理增长。为实现203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的目标要求,从“十四五”开始到2035年的15年期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应该保证在4.73%的水平,但考虑到后期基数增大、经济结构调整如服务业比重上升等因素,“十四五”期间的增速应当高于5%水平。

从潜在产出增速来看,我国经济应当能够保持较高增速。据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测算,“十四五”和“十五五”两个期间我国年均潜在产出增速分别为5.42%和4.92%。然而从实际增速来看,2022年我国经济增速仅为3%,主要是受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2年,我国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其中,消费拉动率下降3.93%,投资拉动率下降0.163%,净出口拉动率下降1.333%。

质的有效提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既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动力所在。近年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出现放缓迹象,其原因主要包括要素市场化改革效果有待进一步体现、外部形势恶化导致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难度加大、高素质劳动力失业加重造成人才资源配置效率损失、总需求不足对经济效率提升造成抑制等。

我国经济发展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但也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国际比较来看,2019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美国的67%,如果到2035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能够达到美国的60%左右,那么平均每年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就会超过3个百分点。在此期间,如果每年经济增长为5%左右,那么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度就会超过60%。由此可见,即使我国依靠要素扩张实现经济增长的空间已经愈加有限,但效率提升带来经济增长的空间依然很大。

四个统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是统筹当前与长远。未来5—10年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既要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带来的集约式增长。相比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还处于较低水平,而这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如果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能够提高到美国60%的水平,就能够形成巨大的发展动力,就必定能够保障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

二是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根本要求。其中,扩大内需更多是服务于量的合理增长,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多是服务于质的有效提升。当前经济正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宏观政策的重心可以放在扩大内需上,目标是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提振市场信心,而一旦经济回归潜在产出水平,宏观政策的重心就要转换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是统筹改革与稳定。通过市场化改革,尤其是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释放经济发展活力,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然,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必须要将稳定作为基本前提,尤其是要避免对就业、物价、房地产等老百姓最为关注的领域造成冲击。要在保障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实现准入畅通、开放有序、竞争充分、行为规范,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从而实现以改革促发展。

四是统筹发展与安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宏观经济政策必须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互动。在货币政策实施中,要强调精准性和稳健性,既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发挥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为实体经济稳定增长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也要注意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在财政政策实施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促进消费升级,同时促进创新发展,实现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 2023-11-15 1 1 成都日报 c123430.html 1 经济发展是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