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每年这个日子前后,我们都会关注艾滋病的防控与治疗,今年,我们将聚焦HIV耐药问题。
随着抗病毒治疗的普及,越来越多的HIV感染者在规范治疗的帮助下,实现了病毒学抑制。但是在对抗HIV的持久战中,HIV耐药始终是一个令许多感染者警惕的问题。《中国疾控中心周报》近期发布的迄今中国最大规模的HIV耐药监测结果显示,2020—2022年我国HIV总原发性耐药流行率上升至7.8%。HIV耐药流行率不断上升,为我国高质量抗病毒治疗带来了潜在的隐患和风险。如何应对耐药问题?记者专门采访了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主任医师蔡琳。
病毒抑制不充分是耐药发生的导火索
HIV耐药是指病毒因发生变异而对某种药物敏感性降低,导致某些曾经有效的药物不再能够控制病毒的复制,即病毒抑制效果下降或治疗失败。“通俗来说,就是感染者体内的病毒已经不怕正在服用的药物了,继续服用同种药无法再抑制病毒的复制。”蔡琳说。
那么哪些因素会导致HIV耐药的发生呢?蔡琳解释说,导致耐药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两大类,第一是感染者体内基线病毒载量高,CD4水平较低,药物的抗病毒效果和耐药基因屏障不足;第二是患者没有规律服药,导致血药浓度不稳定。蔡琳说,从现在的临床情况看,因药物抗病毒效果低和耐药屏障低产生的耐药更应该引起警惕。“从中国疾控中心最新的监测数据看,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率高达6.7%,这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因为我国92%的感染者都在接受抗病毒治疗,且其中95%的感染者曾使用过或正在使用非核苷类免费药物。”
发现耐药,加强病载监测和耐药监测是关键
HIV感染者应该如何发现自己是否产生耐药呢?“出现耐药的症状其实并不典型或不明显,需要感染者主动定期到专业机构进行病毒载量监测,必要时进行耐药监测。”蔡琳告诉记者,观察疗效最重要的指标就是病毒载量检测,感染者每半年就要做一次病毒载量检测,如果感染者依从性很好,每天定时定量服药,能够把病毒载量持续控制在低于50拷贝/毫升的水平,就可以被视作达到了病毒完全抑制,这种情况下病毒一般不会发生耐药突变;但如果病毒没有得到长期的完全抑制,这时耐药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就在前不久,蔡琳接诊了一位50岁左右的感染者,他服用免费的非核苷类药五年多了,一直觉得很正常。5月份检查病毒载量时,发现体内病毒载量已经达到了4万多拷贝,进一步检测发现,他已经产生耐药一段时间了。他解释说,一旦发生耐药,原方案就不适合了,需要立即调整治疗方案,“新方案一天要早晚服药两次,且每次三颗,这对患者依从性的建立又是巨大的考验。如果不能按时坚持服药,还会有再次耐药的可能。”
“把好的药留在后面吃”是错误观念
HIV具有高复制性与高变异性,病毒复制过程复杂,需要多种药物联用以阻断病毒复制的多个环节,因此,强效抑制病毒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一些感染者认为要把好的药留在后面,担心最终无药可用,所以先吃免费药,实在不行才换新药,这种观念不对。”蔡琳分享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起始治疗就用可以强效抑制病毒且具有高耐药屏障的药物,目的是让感染者服药后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降低耐药发生,保证长期治疗成功。
蔡琳告诉记者,如今的创新药物具有抗病毒效果强、耐药屏障高、副作用少等特点,一天一片的口服方式有助于感染者建立服药习惯,帮助他们尽早回归健康生活,实现长期治疗成功。“国家非常关心HIV感染者群体,即便是创新药,很多都被纳入了医保,可以缓解感染者经济负担,所以,要摒弃‘好药留在后面吃’的想法,以减少耐药带来的再次伤害。”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邓晓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