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广东省精神卫生机构组建了一个代表团来到成都,他们参观了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九江院区后,对该院的优美环境、人文理念和治疗特色大为惊叹,“作为一个西部省会城市,他们打造了先进的睡眠、儿少、情绪、身心等治疗中心,特别是睡眠中心,除了设备设施国内领先外,还有远程监测,在家就可实现睡眠监测,这让我们大感意外,成都的精神卫生竟然有如此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代表团一名成员说。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在成都可谓人人皆知,近几年,该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今年以来,服务患者人数不断攀升。究其原因,该院党委书记谢雪说:“党建引领是发展的核心力量。医院发展需要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全院干部职工走基层调研,为解决患者的问题去想、去干、去做加法,为打造现代化高品质医院创造了条件。”
归纳起来,在党建引领下,市四医院产生了“三有”,即:有方向、有温度、有潜能。
有方向:党建引领凝心聚力
在很多老成都人心目中,市四医院“是一家收治精神病人的医院”,而“精神病人”则直接被定义为“疯子”。如今,这一刻板印象早已在该院实现突破。
市四医院是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疾病是一种大类,除了大众熟知的精神分裂症外,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焦虑、抑郁、睡眠障碍、身心疾病、心理问题等越来越多浮出水面,如何让这些患者得到及时、高效且更高品质的治疗?市四医院党委书记谢雪说,作为一家公立三甲专科医院,医院有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明确发展方向,只有凝心聚力才能让全院干部职工沿着这一方向去奋斗,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党建正是凝心聚力的有效手段”。
为此,市四医院全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他们全面梳理现行党建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双培养”制度,使党组织创造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该院深化“精卫先锋”党建品牌创建,培育评选“标杆党支部”,推动党建引领业务发展,医院文化实行“去精神化”,温情帮一帮、角色换一换、环境更优美,医院“诊疗放心、服务暖心、沟通顺心”的“三心”文化形成,“以人民为中心”得以实际体现,获得多项殊荣,全面推动医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医院通过创建精品党建品牌,理论联系实际,以各党支部“一支部一品牌”推动党建业务有机融合的方式,打造出15个特色支部,不仅落实了温馨的惠民便民服务,而且提高了职工和患者满意度。
在这一过程中,市四医院多渠道引进高资党员骨干,以“传帮带”方式让医院具备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效能,实现了医院发展方式向提质增效转换,运行模式向精细化管理转换,资源配置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方向转换。
在党建引领下,一系列举措释放出的发展活力快速作用于医院工作的各个方面,医院的老患者每一次走进医院,都会发现有新变化。这些变化是什么呢?它怎样转化为患者的具体感受呢?
有温度:细小变化聚沙成塔
对于张女士来说,市四医院发生的一个变化让她倍感温暖。她是一位单亲母亲,独自带着一个上高中的女儿,由于家庭变故原因,加上高中学习压力大,她的女儿出现了心理问题,需要进行心理咨询。但问题是,医院上班时间正值女儿上课时间,每次就诊前她都需要到学校为女儿请假。今年5月下旬的一天,当她带着女儿来医院时,医生告诉她,以后不用耽误孩子上课了,医院为方便上班和上学的就诊群体专门开设了心理咨询夜门诊,从18:00一直持续到20:00,只需要提前预约即可。这个小小的变化让张女士卸下了一块心理负担。
不仅仅开设夜门诊,该院在5月15日还同期开设了午门诊,医生13点就开诊。“也是为了方便青少年群体和上班群体,我们尽量不耽误他们的时间。”门诊部主任江建慧说,“医务人员从来没有抱怨过。”
今年以来,类似的变化不断在市四医院呈现。该院的特殊门诊原来在二楼,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得在一楼二楼往返跑。为了方便患者,该院在一楼设了一个“门特一站式服务中心”专区,这一流程的改变让患者结束了楼上楼下奔波的历史,大大节约了时间。
“党建引领所产生的化学反应,作用到服务的每个细节,都体现出了对患者的温度。”市四医院党委书记谢雪说,这种温度无处不在。
从早晨7:30开始,细心的市民可以发现,成群的人骑着共享单车穿过利民巷抵达市四医院,他们都是该院的医务人员。即便他们开了车,也会将汽车停在距离医院500米外甚至更远的地方,然后骑车前往医院上班。该院营门口院区是老院区且停车位有限,他们主动将车位让给了患者,而自己选择共享单车,他们将“有温度”体现在了“让位”与“共情”中。
在该院的康复科,15个支部的党员们爱心释放出的温度同样让人感动。这里有一个康复娱乐训练区,目的是帮助精神疾病患者通过手工、益智训练尽快康复回归社会。手工所需要的物件有很多,于是15个支部主动认领购买,支部每个党员自掏腰包,为患者攒齐了数百件康复用手工物件,还自发购买了手鼓、移动播放机等,协同患者组建乐队。
类似让人感到温暖的事情在临床科室也不断出现。以护理队伍为例,她们在全国首家推出的“叙事护理”,主要体现于认真倾听患者疾病的故事,从而帮助患者寻找故事中的问题并重构他们生活意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院从2020年开通成都市免费心理援助热线“96008”以来,已接听电话近5万个,每个电话约耗时10到20分钟。此外还针对孕产妇群体,专门在九江院区(成都市心理健康中心)专门开设孕产妇情绪门诊、抑郁症门诊,为孕产期妇女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党委书记谢雪说:“每一个小小的创新与改变,不仅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同时也凸显了医务人员的凝聚力。每个小变化聚集起来,就能让医院有海洋的汇聚。”
“经常性+特色性+创新性”的服务模式,用医心守护健康,让医院得到多方高度肯定,并获得2023年成都市“四个十佳”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组织。
有潜能:科研人才双轮驱动
医院光“有温度”还不行。在新一轮发展中,人心凝聚的市四医院深知,要让医院高质量发展,科研创新才是最好的“引擎”,高水平人才队伍则是驱动科研“引擎”的坚实保障。“只有突出‘科研+人才’,才能让医院发展更有潜能。”党委书记谢雪说。
因此,近年来,该院持续抓科研、强人才,二者相辅相成,不断推动医院向前发展。
科研起到的带动作用尤为值得关注。2020年,该院打造科研平台,成立脑疾病研究中心,邀请电子科技大学“长江学者”尧德中教授担任中心主任。截至目前,该中心已打造12个科研团队,加强院内外医工结合课题研究,在公开课题上有2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8项。
与此同时,该院与全国主委、湘雅二院李凌江教授共同建立心境障碍科研团队,并组建一支特聘教授团队,先后建立起以电子科技大学尧德中、陈华富、Keith Maurice Kendrick、Benjamin Becker等教授为核心的脑疾病研究中心专家团队,聚焦“人群精准、时空精准”,打造“一站式科研与临床转化平台”,加深科技与临床的融合,为临床创新科技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党委书记谢雪说:“医院的临床越来越强,是基于科研的先着力,科研指导临床的创新发展大大提升了临床效果。”
人才智力优势也在此间被“挖掘”出来。该院柔性引进国家级名医李凌江教授,2022年成立西部首个国家级精神科名医工作站“李凌江国家名医工作站”,另外还柔性引进电子科技大学尧德中教授、成都理工大学许传新教授等,促进多学科团队(MDT)“医+工、医+心、医+社”共享平台建设。此外,该院通过配套人才激励措施等方式,近三年引进博士10余人、硕士近100人,医院近三年来12人获得省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段明君工作室”获批成都首批名医工作室。人才的不断充实且呈高端化趋势发展,患者疑难重症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而精准的解决,“我们的职工满意度居全市排名前列,为医院高质量冲刺培育了新动能。”谢雪说。
一组数据足以说明市四医院近年来所取得的巨大进步:
2020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该院位居全国精神专科医院第8名;自然指数(Nature Index)全球医疗机构第376名,全省仅6家医院入榜。
2021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精神病学排行,该院位列全国第9,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精神病学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8,稳居中西部地区精神专科机构第一。
该院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遴选的首批国家高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是四川省唯一一家入选的精神专科机构;该院精神科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党委书记谢雪说,下一步,医院将持续夯实党建基础,让党组织创造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通过“科研+人才”双驱动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为人民群众的大健康保驾护航。
石雯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邓晓洪
供图 市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