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11月16日

我们在听它的时候,完成了自己

粉丝在双琴侠海报前合影留念

古典音乐与大众审美存在距离吗?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麦琼的这一思考,起因是青年钢琴家张昊辰写的音乐随笔集《演奏之外》,书中张昊辰对贝多芬、肖邦、勃拉姆斯、马勒的解说,读者可以看见他独特的美学和判断是如何形成的,那些伟大的作品又是如何滋养了他的演奏与思考,其中,“想象的距离”一章提到“距离”问题,包括乐谱与乐音的距离、乐谱与演奏家的距离、聆听者与演奏家的距离等,作为渴望接受古典音乐的大众,这个话题无疑很解渴。“一位活跃于世界音乐舞台的演奏家提出的问题,一定是真实而重要的‘干货’。”麦琼说,虽然张昊辰在专著中没有直接回答“古典音乐与大众审美存在距离”这个问题,更多地讨论了演奏的表现、音乐的历史、想象力等美学问题,但麦琼表示,张昊辰在舞台上能感觉到这种距离带来的困惑并做出努力思考,展现了其作为演奏家的敏感和真诚。“果真如此,这种距离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是否要消除这种隔阂与距离呢?这些都是需要回答的积极而现实的问题。”

环顾当下的现实,麦琼细细说道这个“距离”,首先要清楚古典音乐的定义。他认为,古典音乐范畴尽管模糊,但是在人们的实际认知中是相对一致的。教科书上一般定义为:以18世纪欧洲宫廷音乐文化为历史背景,以巴赫时代的十二平均律为基础,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代表性作品为典型风格的音乐,而后逐渐发展成为以职业音乐家的创作表演为主流的艺术音乐。

因此,麦琼看来,距离感是古典音乐的文化属性。“人们的文化自觉是,通常对古典音乐保持一种严肃的态度。因为从事古典音乐必须具有一定天赋,是一个需经过长期专业训练、意志磨练和灵感触发才能有所成就的职业行当,仅从观感上与大众就有一种客观的距离感。同时,因为在专业上有复杂的SOP(标准作业程序),将乐谱转化成乐音音响是技术性极强的过程。加之纯音乐的表现内容不明确,给人高深莫测的感觉,甚至有些朋友对其产生敬畏之心。如果这算距离的话,实际上是一种知识水平上的距离。这种认知上的差异性从来都是客观存在的。”

相对于古典音乐的概念,麦琼认为,大众审美有明显的时代性,并与社会结构、文化生态紧密相连。在麦琼看来,古典音乐与大众审美文化行为上更应该是一种同向的平行关系,而在文化精神上是相向而行的。主观上产生的偏见和距离可以通过古典音乐的教育普及得以靠近和弥合,尤其是张昊辰这样有影响力的钢琴家作为古典音乐的主要传播者,他的写作一定是有益于其演奏为大众接受的。“大众既能在演奏上感受演奏家的风采、体验音乐的表现,也能在文字上获得钢琴家演奏之外的音乐共鸣,无疑有益于古典文化的普及与推广。”

音乐作家、作曲博士田艺苗也笃信:“人们的音乐修养、生活品位、审美趣味都需要古典音乐培养。”田艺苗曾担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慕课《穿T恤听古典音乐》作为选修课进入100多所大学,《古典音乐很难吗》在喜马拉雅FM精品课程榜连续四年排名第一,古典音乐课程在学习强国等20多个平台播放,积累了近400万受众。“对于职业音乐学者来说,听古典音乐,是为了寻找它的路径,发现经典的本质与秘密。可是普罗大众为什么听古典音乐呢?因为它很难?很高级?能听懂古典音乐觉得自己的人生境界从此与众不同?”田艺苗用自身的成长、感悟来说明这一种“微妙的体验”,“我曾以为,古典音乐对于公众,就是一种教养。直到我做节目、开讲座、写音乐公众号,读到很多人和古典音乐的故事,他们改变了我对古典音乐的认识。”田艺苗说,就像听了巴赫、莫扎特、海顿,一直听到贝多芬,终于发现了音乐与情感的真谛。它不仅是美好的、古典的,它也是情感的表达,可以感人,可以扣人心弦。更重要的是,它和空气、水、岩石一样,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人们都说,我喜欢音乐,它总是让我流泪,让我感动。音乐让我们流泪的时候,我们意识到它的存在。其实好多古典音乐并不悲伤,就像巴赫的音乐从来没有悲伤。那些音乐从不表达情感,它们的存在就像世间万物一样,有一种古老的秩序,庄严淡泊,直见本真。可是我们在听它的时候,懂得了悲伤,了解了世上存在那样深邃而克制的情意,我们在听它的时候,完成了自己。”

--> 2023-11-16 1 1 成都日报 c123509.html 1 我们在听它的时候,完成了自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