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11月10日,微波与光子集成前沿研究中心正式挂牌入驻天府绛溪实验室,这是今年以来入驻天府绛溪实验室的第四个前沿研究中心,就在一周前,分布式能源集成前沿研究中心刚刚入驻;
同一天,成都再添一个“超算中心”,天津大学四川创新研究院分子育种与生物超算中心在崇州举行揭牌仪式,入驻天府粮仓研究院,是西南地区技术水平最高的基因育种平台;
11月8日,“校企双进·找矿挖宝”中国科学院专场对接活动在成都科创生态岛1号馆举行,这是自10月30日试运行以来,科创生态岛1号馆举行的首场活动,现场发布211项“中科系”科技成果……
进入11月,成都科创领域喜讯不断、活力澎湃。事实上,从天府实验室“组团出道”,首批4家实验室实体化运行;到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依托“拉索”叩问宇宙线起源的“世纪之谜”;再到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实现115万安培放电……近年来,成都科研投入不断加大、科研基础条件持续优化、科技创新成果日益丰富,科技创新已然成为成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增量”。
科创增活力,发展添动力。今年以来,成都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印发《成都市进一步有力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28条具体政策措施,推动科技创新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日前,2023年成都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举行,再一次强调“坚定不移推动产业创新,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做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助推产业创新孵化,补齐成果转化短板促进科产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从科技成果转化28条,到出台“中试平台资助管理办法”,再到建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联席会议制度……今年以来,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效应逐步显现,大科学装置、创新平台、研发机构在蓉加速聚集,科技含量高、增长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持续涌现,源源不断的“成都创新”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前三季度,成都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7个,新增高能级公共平台210个,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35.2%,17家科创板上市公司营收达90.76亿元。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前三季度,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14.3亿元,同比增长6.7%。
开足马力、打表计时,全年“收官战”正如火如荼。全市上下要聚力创新策源转化,再攻坚、再突破。一方面,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释放高校院所创新动能、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造、加强创新要素保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制,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要推动链主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等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链主企业牵头建设中试平台,面向重点产业链开展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小批量试生产等服务,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和“关键增量”。我们要全面梳理短板弱项、全力破解难点堵点,以更高标准工作护航更高水平创新、以更高水平创新驱动更高质量发展,让“第一动力”高效传导、把“关键增量”做得更大,推动城市发展赢得优势、制胜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