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11月20日

15天9次 智能红外相机让野生大熊猫频繁“刷脸”

智能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大熊猫饮水画面

11月18日,记者从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获悉,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片区从11月5日到11月18日,已在同一地点拍摄到9次大熊猫饮水的画面。

为什么大熊猫喜欢在同一地点出没?这些画面对于野生动物监测保护方面有哪些帮助?成都片区的影像资料如何实现实时传输?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话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相关负责人。

多次现身

野生大熊猫在巡逻领地

森林里的一处水坑旁,一只身形矫健的“滚滚”慢慢地走向水源,头部低垂,耳朵微微颤动,正俯下身子饮水,解渴后的它便转身消失在树林当中……近半个月时间里,安装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片区核心区域的红外相机9次实时传输回大熊猫的活动画面。

能够如此幸运地多次看见大熊猫的身影,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

作为一种独居动物,野生大熊猫有着“竹林隐士”的称号。大熊猫领地意识极强。在红外相机传输回的画面里,它们不仅是在寻找食物和水源,也是在巡逻领地。大熊猫沿途留下气味和印记,标明自己的领地范围。这一生活习惯,正是红外相机能够经常捕捉到它们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核心区域,成都片区被全面保护和管理,大熊猫及其伴生珍稀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这些保护工作为大熊猫等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更加适宜的生存环境和条件。

实时传输

减少对野生动物的打扰

这批传回视频影像的智能红外相机于去年12月在成都片区正式投入使用,已经实现了自组网实时传输功能,不再需要管护人员耗时一周左右去人工取回影像资料。这不仅能较大程度地减少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的打扰,也让管护人员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影像数据,及时有效地掌握片区内野生动植物的资源状况。

随着智能红外相机等技术手段的成熟和应用,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里,不仅大熊猫的身影被发现,川金丝猴、雪豹、绿尾虹雉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的影像资料也被多次实时传回。

成都熊猫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辅助巡护工作,近年来各类红外设备大量布设,但红外影像、照片等需要定期取回,往往在数月后才能见到野生动物的活动影像,“智能红外相机投用后,终于可以随时和这些珍稀的小动物‘打视频’了。”

据了解,智能红外相机对红外触发的图像数据基本实现了实时传输,大容量的视频数据,可在数分钟内完成传输,传输均不需要移动通讯网络和电网。

技术支撑

数据库涵盖200余种哺乳动物

除了具备传输更高效快捷的优点外,野外的小动物们还能在智能红外相机前“刷脸卡”。“我们建成大熊猫和小熊猫等逾200余种哺乳动物的影像资源数据库,当数据库记录在案的小动物在镜头前出现时,相机就会自动监测拍摄。”成都熊猫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补充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的自然资源信息,除了捕捉野生动物种群影像资料外,这些智能红外相机还扩展了红外传感器、温湿度气压、空气质量、海拔经纬度等传感器,能采集多种环境信息。“目前先行在崇州片区和大邑片区进行了无线自组网红外相机试点布控,未来将考虑在全域范围内布设,强化对个体活动轨迹的追踪与对生境变化的观测,为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那么这批相机的使用寿命与更换周期是多长?是否可以“一次投用,长期受益”?成都熊猫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批智能红外相机采用锂电池,结合太阳能充电,实现了超长时间续航,2年内不用更换电池。同时,通过优化数据存储系统和电源管理系统,降低了相机运行负荷,在无外力干扰或破坏情况下,寿命远超传统相机。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菲菲 魏捷仪

受访单位供图

--> 2023-11-20 李菲菲 魏捷仪 1 1 成都日报 c123663.html 1 15天9次 智能红外相机让野生大熊猫频繁“刷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