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11月23日

高校师生共话“后大运时代”如何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

与时代同进步 与城市共成长

成都大运会,向世界呈现了一届具有中国特色、时代气息、青春风采的国际体育盛会。作为全球青年大学生运动员欢聚的盛会,大运精神也时刻鼓舞着成都青年与城市共同奋进、成长。亲历盛会,点燃了成都高校师生匠心磨练技能、勇攀科技高峰的热情。“后大运时代”中,成都高校师生正在写下属于自己的新篇章。

用优秀文化与城市同频共振

大运会期间,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2020级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许立耀作为一名志愿者,累计支援服务时长达到200余小时。“大运会是志愿者圆梦的舞台,也是我们与世界近距离接触的宝贵机会。”回忆起来,许立耀对作为大运志愿者的时光还历历在目。

“大运会时,我主要负责的是内外宾的来访接待工作,同时也会协助其他村内岗位的志愿者进行大运村讲解、解答各代表团疑问等语言工作。”许立耀向记者表示,以大运会为契机,让更多有共同追求、共同理想和责任的青年会集,充分展现了成都这座城市所蕴藏的强大青春力量。

四年前,许立耀来到成都,从认识这座城市到喜欢上这座城市并愿意扎根于此,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公园城市建设理念下成都的快速发展。“大运会虽然结束了,但我们青年学子将传承大运精神,继续奋斗、砥砺前行,为成都这座美丽的公园城市贡献青年力量。”许立耀说。

而对于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休闲旅游学院教师叶春近来说,从她十几岁初来成都起,她去过玉林路的小酒馆,看过明月村的茂林修竹,观赏过锦官城的芙蓉花,也曾行走在五星村的油菜花田,一幅幅属于成都的田园画卷让她感受良多。

她还清楚地记得,大运会期间,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竹编系列作品、羌绣作品等大运礼盒的创作,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我希望能够在‘后大运时代’挖掘更多城市效应,让各地青年来到成都,去到乡村,并以文化为载体,让大运场馆、城市风貌、乡村场景等多个内容串联成为‘文化圈’,为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贡献力量。”叶春近表示。

扎根数字科技赋能“成都造”

大运会时,多项智慧科技化产品让人们记忆犹新。“后大运时代”,科技创新仍然是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在填写高考志愿时,十分热爱数学的成都职业技术学院2021级软件工程学生陈福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软件工程专业,在数学学科和人工智能相结合的领域,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初入人工智能工作室时,我对项目研究还仅仅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陈福城说,通过后期查阅大量资料,反复推敲实验,他开始逐渐“上手”,到如今,他和他的团队已经完成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基因序列预测、土星伍号在线音乐平台-授课APP等项目开发。

对于陈福城来说,一个接一个项目的完成,随之而来的是一份又一份宝贵的人生阅历。在实验的过程中,陈福城也深刻意识到AI应用场景对服务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未来,我将继续扎根于这座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为‘后大运时代’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都造’赋能升级贡献力量。”陈福城表示。

在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远程开放教育和科技更迭中,在成都开放大学工作20余年的教师甘晓敏也获得了不少机遇。作为一线教师,甘晓敏积极与时代接轨,主动适应成人自主学习和在线学习的特点,发挥“互联网+”教育特色,不断深化思政教学改革,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推进学习资源数字化、管理服务数字化。

“数字化是引领未来的新浪潮,教育与数字的碰撞,将奏出人类文明教育更优美的乐章。”甘晓敏说,她坚信科技不断发展,以及教育数字化的升级,将让校园更美好,让城市更美好。

做新时代的“追梦者”

明年6月,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杨雅媛将从学校毕业,奔赴产业一线、技能岗位。“我决定在毕业后一直留在成都,并坚定选择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和运营管理领域的职业,能够用我所学的技术技能,在成都这座成就梦想的大运之城开启自己的人生。”杨雅媛说。

与记者谈及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话题时,杨雅媛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做奋进敢拼的青年人、做技能筑梦的青年人……对于杨雅媛来说,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也是广大青年成就梦想的时代。虽然在2021年,杨雅媛经历了高考失利,但她并没有选择带着失望和迷茫上路,而是充满激情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上路,找了一条追梦的道路。“我会继续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以匠心成就技能报国的梦想。”

当新时代下的青年力量源源不断地涌出时,心理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也逐渐受到了大家的重视。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徐怡亭依然记得在学校2023级迎新晚会上,一个女生在舞蹈表演中被高高托举,成功完成这一高难度动作,这位当初受到心理问题干扰的孩子,如今已在舞台上发光。

徐怡亭表示,学校通过健全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宿舍四级预警,家长、医疗、企业协同参与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可以让同学们更加健康地成长。“心理教育不可小觑,希望能够为成都大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培养更多德技并修、积极向上、开放和谐包容的高素质产业人才。”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魏捷仪 陈煦阳 李长乐

--> 2023-11-23 魏捷仪 陈煦阳 李长乐 高校师生共话“后大运时代”如何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 1 1 成都日报 c123817.html 1 与时代同进步 与城市共成长 /enpproperty-->